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8年3月

行程主题:乡村、登山
行程:
Day1-Friday 21st March: London-Cotswolds-Accommodation in a Wales town

10:00: Meet at Heathrow Central Bus Station Stand 19 (5 mins walk from Heathrow airport Terminal 1,2,3) 12:00ish: Arrive at Bourton-on-the-Water, Cotswolds
12:00-15:30 picnic in the village and walking around
15:30-18:30: on the road
18:30 Arrive at the town where we will stay for the 1st night
18:30-19:00: check-in and drop the baggage
19:00-21:00: Dinner at a local pub
21:00: go back to the accommodation and sleep^^
 
Day2-Saturday 22nd March: Accommodation in a Wales town-Snowdonia-Accommodation in a Wales town near the sea

8:00 get up and have breakfast
9:15-10:30: drive to the Snowdonia National Park
10:30-17:30 climb Snowdon or Rhinog Fawr, picnic at the peak of the mountain
17:30-19:00: on the road to the accommodation for the 2nd night
19:00-19:30 check-in and drop the baggage
19:30-21:30: BBQ near the beach
21:30: go back to the accommodation and sleep^^
 
Day3-Sunday 23rd March: Accommodation in a Wales town near the sea-Swansea (Cardiff) -London
 
8:00: get up and have breakfast
9:15-10:45: drive back to London and stop at Swansea/Cardiff for a break
10:45-15:30: explore the city and have a light lunch
15:30-19:00: head back to central London
19:00-21:30: dinner at central London
21:30: go back home

费用:约100磅/人
费用包含:交通住宿
费用不含:餐费、旅游纪念品、保险等

沿路风景

Cotswolds总介绍:

英国以田园风光著称,其中科兹沃(the Cotswolds)地区又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受到英国自身和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青睐。科兹沃地区以特殊的丘陵地貌和静谧的村庄著称,被称其为“典型的英国”。

科兹沃地区包括了以巴斯、牛津和斯特拉夫德所包围的三角地带。在这一区域,你可以看到典型的干打垒墙建筑风格,许多都是建于18和19世纪,体现了了独特的历史地貌和保护特征。这里的绝大部分建筑都取材于这里的石材,即使房顶的瓦也不例外。在很多乡村干打垒或石材建筑的茅屋处处可见。特别是这里的石头色彩斑斓,尤其是雨后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

在13到15世纪,科兹沃地区以羊毛贸易著称于整个欧洲。这里的羊毛质量受到商人们的赞誉,羊毛贸易使这里成为非常富裕的地区,因此这里建有当时非常漂亮精美的房屋,令人称奇的教堂被称为羊毛教堂。即使到今天,这里山坡上的羊群依然是这里典型的科兹沃景观。

这里有许多村庄仍然不为人所知,他们依旧保存着他们的秘密。或许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你就可以发现被埋藏的珍宝;打开一个教堂的门,你也许回发现这后面隐藏的历史。

让我们去探索一下这块神奇的土地。

Bourton-on-the-Water (引子穷游“提前去Cotswolds过秋天”)

清澈见底的小河蜿蜒着穿越Bourton-On-The-Water,一路跨起小桥十数座,投下倒影无数。即使是最平凡的人往那儿一站,也会被滟涟的水色印得鲜活动人起来。原以为萧索的秋会或多或少叫人有点遗憾,谁知道那家家户户窗前门前的花,绽放地郁郁浓艳;叶子呢,也是或青、或黄、或红着的,让这个本来就有点梦幻的小镇,添了一份热闹而热情的感觉。

沿Sherborne Street拾级而上,当然事后再看界碑我们才知道其实已经走出了Bourton-On-The-Water。一路上树木郁郁葱葱,两边风光无限,越是向上,越是晴朗;到了山顶,右手边的牧场却是未上栅栏,大模大样地晃进去的我们,看到的是豁然开朗的天空和大地,金黄的,翠绿的,深色的,浅色的田野和蜷在山脚下闪闪发光的市镇。没有人,没有车,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钢筋水泥,世界仿佛就是那么小,就只有我们两和一座安静的山谷,异常奇妙的感觉。建议来到Bourton-On-The-Water的话,一定要走一走这条Sherborne Street。

 

Snowdonia总介绍:

Snowdonia是英国最美的国家公园,在威尔士西北部,面临圣乔治海峡。Snowdonia威尔士语是Eryri,意“鹰的天地”,纤尘未染纯自然景观。标高:3560英尺。雪墩山 (Snowdon)为中心,845平方英里,围绕着山脉、湖泊、森林、峡谷和海湾。

眼里,去那里路上的风景,一种最独特,明显英国绿色,湿湿有些阴郁。山色苍苍,野趣横生,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如梦景般美伦美涣。任何角度,放眼望去,眼中连绵山色和湖水相连,绝美的景色骤然不同。清清湖水,袁运巨石,还有漫山遍野黄、粉、蓝的野花在清冷山风中摇曳。空气中潮湿给予悲戚感觉,绿色中游人还是对着野花忍不住地向开颜一笑!喜欢随意在路上,那是关于放飞和随意的欲望,迷恋色彩和声音的心怀。在这里,游人敏感被唤醒,任时间流转,最美文字在这里永远静止呈现。

Snowdonia国家公园是英国第二大国家公园,仅次于湖区国家公园 (Lake District National Park)。公园占地840平方英(1352平方公里),位於威尔士的北部,包围苏格兰南面最高的雪墩山,高达3560英尺(1068米)。每年大约有50万游客前来近距离接触雪墩山,包括来攀山、行山或者来乘坐雪墩山火车。雪墩山有许多条上山小道,让不同程度的登山者可以选择,也是登山发烧友渴望征服的地方(例如是第一个登上喜玛拉雅山圣母峰的爱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公园内还有河流、湖泊、瀑布、沼泽地、冰河峡谷河和美丽的海岸线等自然景观,还有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墓室、罗马要塞、诺曼第城堡、溪流火车,和英国矿藏的遗址等历史遗迹。观景中心包括登山者避风所兰布里(Llanderis)的湖边、名信片常有介绍的风景区贝兹考德(Betws-y-Coed)、以前石矿村落Blaenau Ffestiniog以及哈利赫 (Harlech)的古堡。

Snowdon (引自偶的游记)

斯诺登山(Snowdon),高1085米,是英格兰与威尔士最高峰。

对于见识过中国名山大川的人,可能起初会觉得攀登斯诺登山是小菜一碟。但是,在山里崎岖陡峭的小径中,特别当天气突变时,还是很危险的。这里每年夏季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登山爱好者,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路径。有的路径迂回而狭长,登山需要至少5个小时,但是相对比较平缓,不易迷路或发生意外。而有的山路则非常严峻,而且会途径一些险滩峭壁,没有合格的登山装备是休想顺利登顶的。在距离山顶附近的一些险要的路段,都有直升飞机巡逻,以便随时发现遇到险难的游客。即使这样,据说每年在索诺登山因登山丧生的也大有人在呢。寒。。。

不过无限风光在险峰。在登山过程中,有潺潺的小溪,也有广阔的湖区,还有栖息在山涧中的各种花鸟鱼虫,以及在山中草场上闲庭漫步地牛儿羊儿。

当然,如果你想不费吹灰之力就一览众山小的话,也可以乘坐登山小火车。红色的车厢,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Rhinog Fawr

Rhinog Fawr高720米,是Snowdoina国家公园中Rhinogydd山脉中的一个山峰。山峰由水石岩著称,因此攀登难度较高。最容易攀登的部分是在东北或西北口,利用罗马台阶 (Roman Steps) 登顶。

Isle of Anglesey

安格尔西岛(英语:Isle of Anglesey;威尔士语:Ynys Môn),是英国威尔士西北部一岛屿,隔梅奈海峡与大不列颠岛相邻,面积715平方公里,人口68900人(2005年),语言主要是威尔士语。安格尔西岛是威尔士第一大岛,也是英国第五大岛。
安格尔西岛,过了著名的Menai Bridge就到了。在岛上的第一站是世界上地名最长的地方:Llanfair P. G.全称是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goch。它的涵义是: St. Mary’s Church in the hollow of white hazel near the rapid whirlpool and the Church of St. Tysilio near the red cave。村子挺小的,一道主街,路也很窄。

出了Llanfair P. G.就去Beaumaris,但苦于找不到去那儿的路牌,有印象上岛的时候遇到过,就只好往回走。不过在折返的路上,在路旁的停车的点,看到了特别漂亮的风景。背后是大片的草场,好多羊在悠闲地吃草。面前是隔开Angelsey岛和威尔士大陆的海峡,左右两边各有一座雄威的大桥,海里还有一个沙洲(岛),上面建筑着几所白色的小房子。原来Menai Bridge的魅力不在于桥本身,而在于这19世纪初由托马斯建造的桥梁与周围景色的和谐。

你站在桥上
找风景
找风景的人
在桥下看你
风景装饰了你的窗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Swansea

斯旺西(Swansea)位于英国威尔斯高尔半岛东部布里斯托尔湾畔,乃威尔斯第二大城市,也是重工业中心。斯旺西的名字来源于日耳曼语“Sweyn’s Ey”,这是因为北欧海盗在历史上曾洗劫过这里。
Swansea附近景点:Swansea Bay, Mumbles, Gower and Afan & the Vale of Neath

Cardiff

加的夫(Cardiff)是威尔士(Wales)的首府。从汽车站沿着卡的夫城内的街道左拐右转,这里所有的标志都是用英语和威尔士语写成的,十分有趣。

我们来到了卡的夫城堡 (Cardiff  Castle)。进入大门,远远就看到一座小城堡耸立在一个小山坡上,煞是好看。小城堡的正前方是大片大片的草坪,左边设有桌椅供游客休憩。鸭子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出来觅食,还有几只孔雀在草坪上到处乱跑,其中有一只雄孔雀喜欢上了一只雌孔雀,不停地张屏示爱,但那只雌孔雀一直对它不理不睬,好可怜噢!

先去参观的是那座小城堡左前方的一座建筑物,据说那也是卡的夫城堡的一部分,正在修葺之中。从外面看没有什么特别,可进去之后就吓了一跳。里面的装饰非常豪华,大大小小的房间有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精致。室内禁止一切拍摄,失去了一个拍照珍藏的好机会。这部分的城堡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必须由导游带领才能进去。
游览完那座建筑物之后,我们去登了那座山坡上的小城堡。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罗马人的一个要塞,所以比较简陋和粗糙。由于很小,不到二十分钟就走完了,咔嚓了几张照片留念。

随后又去了卡的夫城堡附近的比尤特公园(Bute Park),位于塔夫河畔(River Taff),树木茂盛,大片的草坪,还有各种的小动物和鸟类,是散步的好地方。
走出公园,我们去了一家出售加的夫传统工艺品的商店逛了逛,看到了著名的木勺。在威尔士有这样的风俗,男生赠送女生一把精心雕刻的木勺以表达爱意,如果女生接受了,表示"我们用它一起吃饭",也就是说“我们结婚吧”。

实地游记

终于结束了疲惫不堪的复活节3日游。这次旅途基本可以用一句老话概括:计划赶不上变化。

起初,我们只是想在伦敦周边的城镇玩玩,但鉴于很多地方(如牛津、剑桥等)大家都去过了,海边又太冷,所以决定去Cotswolds乡间徒步旅游。路线都已查找完毕,连住宿一晚的YHA hostel也在网上找到合适我们行程的。结果,打电话过去,才知道人家在装修,要到4月才重开。YHA其他的hostel,离我们去的乡村太远,而且也没有8人混居的房间了。最后,大家决定重新安排,变成租车自驾,经Cotswolds,去Snowdonia,一共3天2夜。

由于我们一行有8个人,4男4女,在Easter期间能找到大家都住在一起的hostel很是不易,所以2晚基本都是在Wales很偏僻的小镇留宿,路线上自然也比较绕。

第一天10点在Heathrow集合。租车那边又出了点小状况,说之前我们预定的车型没了,后来找了另一种差不多的7人座的Kia,总算在11点上路。

大约1点,抵达旅途第一站——Bourton-on-the-Water。

原计划是野餐。我们各自都准备了不少自制三明治、饮料和零食。但是非常神奇的是,当我们车门打开的一刹那,一片乌云不期而至。顷刻间,阴风阵阵,细雨漂漂。于是我们只得缩回车里,在车里享用‘野’餐。

没多会儿,雨歇了。我们也吃饱了。开始稀稀拉拉地游走这座Cotswolds最著名的小镇。

Bourton-on-the-Water,镇如其名,坐落在河畔上,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横跨小河的石桥,层层叠叠;河水潺潺流过,鸳鸯水中嬉戏;河两岸林立着古朴的石头房子。小镇郊外,可以看到广阔的田园风光。(图见楼下)

在这里最适合夏日的午后驻足,细细品味,让时间静静流逝。可惜,我们只享受了短暂的阳光,就被狂风逼回了车中。

下午一路驱车到Cheltenham。本来想顺路去趟spa,喝些清泉。但是又是在刚出车门没多会儿,赶上了冰雹。我们赶紧到一家小酒吧躲避。喝了杯热巧暖身。随后便回到车上,继续长途驾车到Wales西端的一个L打头的海边小镇落脚。

晚上8点半多,总算顺利达到住宿地。hostel的老板娘非常友好,给我们介绍了房间和hostel的公共设施。我们仍下行李,便饥肠辘辘地出去找吃的。因为天儿实在太冷,所以我们也没走远,就在附近随便找了个fish & chips的小店就进去了。事实证明,这基本是我吃过的最难吃的fish & chips,至少chips实在不怎么样。晚餐结束后,大家还想再去个pub喝酒。但4个女生显然有点累了,决定在附近小店买些啤酒和一瓶红酒,然后回宿舍一边打牌一边喝,比较自在。

我们8人,分女生和男生组来打计分制争上游。最后以女生组获胜而告终。凌晨1点多才意犹未尽地睡去。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到L镇海边逛了下。狂风巨浪实在骇人。我们咔嚓了几张相,就哆哆嗦嗦地回到车上,前往Snowdon山。

到达山脚下的停车场,我便开始了一天的咖啡屋休息。而其他7人则开始了登山。关于这个典故,我就不仔细交代了。

下午3点半,我老公等3人先行下山跟我汇合,其他4人也大约在4点多下来。一路上艰险无比,两次遭遇冰雹。其中一女生险些休克,一男生轻度扭伤了脚。其他几人也筋疲力尽。但从几个人的照片来看,其实玩得还是不错的。只是天气太恶劣了,无缘登顶。

下午4点半左右,我们开始驱车从Snowdon赶往下一个住宿地——南Wales的一个小镇。大约5点多左右,在狭窄的山路弯处,为躲避一辆急行而来的大面包车,致使车的左前轮蹭到了山崖上的一块石头上。当时停车查看时还未觉有多么严重。但就是这个小小的意外,成为了本次旅行的转折点。6点左右,我们来到途中的一个小镇准备晚餐。发现车的前后轮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而且左前轮已经歪了,使得方向盘越来越难打。本来想着爬了一天山要打吃一顿好的。但当时也没了胃口。大家商量后,决定先往当晚的住宿地开,如果情况更严重了,只能打电话叫拖车,我们再想办法回伦敦。

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我们车速一直只能在30-40英里/小时行驶,不能上高速,绕道在乡间小路穿梭。晚8点半左右,到了一个A打头的小镇。发现车的轮子已经完全磨平,实在不适合继续驾驶。于是我们分拨行事,男生负责处理车的问题,女生负责打听小镇的住宿。

9点半,车被拖走了。我们在小镇的一个非常热闹的pub又吃了点东西。然后经商量,在A镇留宿或刷夜,然后第二天坐coach回伦敦。之前本来要去的那个hostel也打电话说不能去了,还好只收了我们一半的住宿费。A镇的hostel已经都没空房了,B&B有点贵,最便宜的25磅/人,但那家只剩1间双人房了。于是我和另外那个白天要休克的女生一起去住了B&B,其他6人去了附近的一家24小时club刷夜。据说,打了一整夜的牌,非常之强悍。

清晨,6人到我们的B&B汇合。简单洗漱后,大家就去A镇的coach站,乘8点多一点的车,经伯明翰回伦敦。7个多小时的coach,也是我在英国坐过的最长的一次了。其他一行人在车上倒头就睡。我好歹也睡了半宿,所以还算精神,只是中途迷瞪了一小会儿。

3点多,我们抵达London Victoria。其中一个朋友半开玩笑的说,我们这次行程,所有都是拖延滞后,只有回来的时间比计划早了。

为了给我们3天的旅程画上‘完满’的句号,我们去了Victoria附近的一家名为noodles的中餐小店,吃了一顿大碗面,然后分别散去。其中2个男生居然还有精神,愣是跟我和老公回家洗了澡,又玩了一局强手才撤离。晚10点多,我们总算熬到睡觉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倒头大睡。

此次旅程,其实如果不算我个人的车祸意外和途中的车子事故,还算不上太糟。至少我又再一次体会了集体出行的乐趣,比如在车上玩成语接龙,在旅店里分组打牌,出了事故大家分拨解决问题等等。不过,还是希望其他朋友吸取我们的教训,出行安全第一,小心为妙!

Bourton-on-the-Water图片

小桥流水人家

乡村小路,梨花漫天

雨后的花儿格外娇艳

 
山丘上的田园,荒凉而静谧

 

Read Full Post »

 

314日伦敦Metro报以头版头条大幅度报道了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其中中国的污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榜首,成为被世人指责的众矢之的。

 

报道内容节选如下:

 

……

 

经研究表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先前预计的要大2倍。这需要签署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才可以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中国这个世界人口大国,从2004年到2010年,人均二氧化碳物排放量正在以每年至少11%递增。这大大超出先前预计的2.5%5%

 

新数据显示,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6亿吨。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而先前由175个国家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协定到2012年为止,确保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制减少1.16亿吨。以增幅的数据比较,似乎只是冰山中的一角。

 

这项最新的研究结果是由美国的一家公司公布的。新的预计数据参照了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和中国官方废气排放量。这一数据也支持了先前研究显示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首要污染国。

 

不过,也有环保卫士指出,中国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出口引起。而这些出口的产品其中有不少都在英国销售。

 

另外,世界之友发言人Tom Picken英国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事实上比中国人均还要高

 

……

 

北京奥运在即,这样的报道,无疑让每个中国人汗颜。当你看到大字标题“Cut Pollution? You must be chocking…”时,还有旁边的柱型图——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直冲云霄,远处还有工厂高耸的烟囱和笼罩在其下的昏暗的城市,你一定也能切实感到报纸上每一个铅字都在给我们的国家和国人抹黑。

 

是。中国确实有相当多的环境问题。过去我们老拿印度当挡箭牌,认为中国的大城市比印度的大城市还是要干净许多。然而,生活在西方媒体环境中的人们,就未必是这样看了。比如英国人,他们大多对中国的了解很有限,但有一点他们一定有所听闻——那就是中国的环境污染。我曾跟不少身边的英国人谈论过这个问题。大多数情况,挑起话头儿的都不是我,而是这些看多了中国环境负面报道的英国人。最尴尬的有两次:一次是一个BBC(在英国出生的中国人)在临去北京之前问我,中国的污染是不是真的那么糟;还有一次是一个原籍印度的英国人问我,九、十月份去北京,污染会不会少,比印度或英国如何。随后的5分钟,我便想方设法地向他们证明中国的污染其实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严重,而且近几年来国家一直都在不断的试图改善。比如北京,增建地铁线路,减轻路面公交压力;私家车试行单双号等等。但最后我发现,个人的描述还是远比不上西方媒体有凭有据的报道来得有说服力。必定,这些报道并非捕风捉影,它们的素材几乎都来自中国媒体,但又往往变了味,掺进一些不该掺的东西。这些报道对中国形象的损害相当严重,但又是中国人最难反驳的。不止一位海外华人说,听到中国威胁论,他们可以有很多话予以回应,但听到对中国污染问题的冷嘲热讽,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忍着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中曾引用非传统安全问题专家俞晓秋的观点,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方面的报道主要可以分成三类:一类体现出西方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有着善意提醒的目的;另一种是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的条件下盲目夸大,渲染问题,跟风炒作;还有一种就是有些人别有用心,故意渲染中国在环境方面的威胁。那些刻意渲染中国在环境方面的威胁的报道必然会造成别人对中国的误解、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

 

就上面节选的Metro报的这篇报道来说,我们不好说它是别有用心。客观来说,它还算是中性的报道。因为它强调的是数据的比对和事实的陈述。同时,在最后两段,也分析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部分原因——出口,以及英国不容乐观的污染事实。这对英国人全面理解这篇报道是十分必要的。不能眼力只看到中国污染的数据。必定全球的环境问题不可能只归根并指责某一个国家。而且,中国的污染,也跟西方不肯放过这片廉价的世界工厂有关。中国的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并未无视《京都议定书》。而且公平地说,这些年对于治理环境,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经验教训,是诸如美国、英国等其它污染大国也可以借鉴的。很欣慰世界之友的发言人总算给英国人敲响了警钟。与其一味指责中国的污染,不如关心下自己的环境问题和国民健康吧。但最关键的,不是我们互相抨击或是各自为政,而是为了统一个目标——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携手并进。

 

最后,想对我的同胞朋友们说一句话:旅英华人是让英国本土人了解中国的另一个窗口。因此,对于英国诸如此类的报道,要有承受力。毕竟我们确实在环境等一些方面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看待并且努力让周围的英国人从更多层面了解最真实的中国。

Read Full Post »

   

    中国零售产品在西方人眼中素来以价格低、仿冒多著称。在英国也不例外。商店里大多低端货品都是Made in China。如果仅是便宜,倒也没什么不好,物美价廉嘛。但是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商品,开始从国内蔓延至国外,实在让我们这些正正当当在国外打拼的中国人汗颜。

 

    200833日晚, Channel 4播放了一期名为The Fake Trade的节目,赤裸裸地向英国观众揭露出中国假冒伪劣市场的现状。次日,伦敦Metro报,刊登了对这期节目的评论。评论标题为模仿文化(Copycat Culture)。以下为评论节选:

 

    ……

 

    正如The Fake Trade节目所揭示的,假冒伪劣现象正逼近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社区带来了大量的假货,从牙膏、避孕套到各种遍及柜台的假药。这些假货对我们日常危害的机率正在与日俱增。要来一片假的阿司匹林吗?吃了它,你就真的头疼了。

 

    我们也不能全怪中国人做假冒生意,因为他们自古就有模仿的传统。一个艺术家可以用40分钟轻易地临摹一幅梵高的名画。这就是他们对几个世纪来经济受制于西方的反击。中国人没有建立起品牌饥渴的消费社会,他们只是满足市场的需求。

 

    ……

 

    不得不说,看到这则评论,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觉得愤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什么时候衍变成模仿文化了?但气的同时,觉得英国人也没全然委屈咱们。必定,真正让人愤懑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无视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制造和买卖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和心理。

 

    假冒和伪劣,我们经常合在一起说,但其实分别有所指。

 

    假冒是侵犯他人产品的知识产权,说白了就是抄袭。免去了产品研发和市场调查的时间和金钱,这些仿冒品只用了很低的成本制造,然后便席卷市场,以假乱真。假冒的产品基本都是国际知名品牌,换句话说,是绝大多数人还负担不起的奢侈品。既然真的买不起,那就造假的,谁让市场有这个需求呢?假的里面,还分A货和B货,即高端仿真品和次品。据说A货还颇受老外欢迎,成为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项目。北京的秀水街市场就是其中的典型。

    北京秀水市场紧邻商业区和使馆区,因此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青睐,登长城、游故宫、逛秀水成为外国游客来北京的固定旅游路线。老秀水由露天的摊铺组成,起初是有名的丝绸一条街。自从2005年搬迁至高四层的新秀水商厦,假货一条街的名声便愈演愈烈。终于被五大世界知名品牌(CHANELPRADABURBERRYLVCUCCI)联合上告到法院。

    2006418日,秀水售假案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得到终审判决。秀水公司及5家售假商户事实成立,判令5位商户和北京秀水公司共同赔偿五大名牌各2万元。66日,秀水、3·3、红桥市场等北京零售市场和欧盟20余家国际品牌的代表在一份联合打假的协议上落笔。根据协议的两次打击原则(Two-Strike Rule)”,零售市场如果掌握了卖主首次违规售假的证据,市场应该勒令零售商歇业一定时间。但如果零售商再犯,就会被彻底赶出市场。协议明确了市场经营者的责任,也成为打击仿冒的有效措施。

    零售市场打假也引发了国内其他产业对知识产权的关注。20064月,联想继同方、方正、TCL之后与微软再签12亿美元大单购买其正版软件。与此同时,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带着采购团赴美国访问,并达成了162.1亿美元的采购协议,其中17亿用来采购正版软件。

  显然,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外经贸关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但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非只是做给外国人看的,而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身的需要。如果只是喊喊口号,贴贴标识,摆摆样子,假货永远都打不尽。

    也可能有人认为,货有点质量还不错,买卖双方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有求就有供。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从根本上对假货说“不”。如果说售卖假货的人是行为上的不劳而获,那么购买假货的人就是心理上的不劳而获。希望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就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我们的劣根性。这与讨价还价还不同。讨价还价是为了物有所值。而买低廉的假货,是企图物超所值。这超越的,当然就是这个产品本身应该具有的价值——即拥有它产权的人所付出的劳动。如果我们继续这种不劳而获的心理,让自己变成廉价的买卖人,那么我们也不可能真正融入国际商业的机制中。

        说完假冒,再来说说伪劣。‘伪劣’是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伪装成合格的,销售给客户。比起假冒,伪劣的‘假’更加彻头彻尾。假冒的东西,好歹能用,而且大多还不至于对消费者有什么致命的损害。但伪劣的东西,比如食品、药物、建材等,都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有的在使用的时候还不知情,等发现是伪劣产品时,自己已深受其害。近年来闹得国内外沸沸扬扬的中国假药案就是一例。

    2007622日,北京市高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以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判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死刑。

    法院经审理查明:19976月至200612月,郑筱萸利用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谋取利益。在2001年至2003年全国范围统一换发药品生产文号专项工作中,郑筱萸擅自批准降低换发文号的审批标准,导致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使用虚假申报资料获得了药品生产文号的换发,其中6种药品竟然是假药。 

    上述假药案在去年英国BBCChannel4等主流媒体都有报道,许多人对此恐怕还历历在目。今年年初,又报出了中国南方假药案。英国人对于中国药品的信誉值可谓跌落谷底。也难怪Metro报会以“要来一片假的阿司匹林吗?吃了它,你就真的头疼了”这种言语来讥讽我们。

    出口的药品好歹有国家把关。在英国众多中药店的药品就不知是否有专员审查了。3年前我曾在一家位于伦敦的中医药店培训,亲眼见过销售人员把已经过期的药品重新包装或直接撕掉保质期标签,然后继续贩卖。个别‘好心’的销售人员会告诉顾客药已经过期,并给与一定‘折扣’。坏一点的,根本不管不顾什么保质期,反正也吃不死人。他们只关心每天的流水是否上千。

    过期的药品,还算不上是假药。但是虚假的诊断又算什么呢?中医药店的中医一般都是医术过关的专业人员。而医生助理,基本都没有受过医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只是做销售和翻译。可是偏偏有不少医助,为了顾及店面的销售额,就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病人的病情说重,然后首推个疗程(针灸等),再配合中药,最次才是成药。这样诊治,即便药是真的,但药不对症或用量不对,都会延误顾客的病情。最后人家只会说,中医中药不可信。真的反倒变成假的了,岂不更冤!

    眼看3.15消费者权益日就要到了。不论是商家还是顾客,国内还是国外,让我们一同和假冒伪劣说拜拜。

Read Full Post »

       上周英国各主流媒体都报道了关于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的消息。这一报道对中国人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但对于英国本地人,他们又是怎么看的?

    227日《独立报》网站的一篇评论文章恰好说出了部分英国人的心声。以下是文章节选:

……

    福斯特爵士(Lord Foster)说得简明扼要:中国已经设法在四年内设计并建造一座面积是希思罗机场两倍的新机场,所用的时间比希思罗规划咨询的时间还少。他应该知道,因为两座机场都是他设计的。中国的新航站楼本周启用,而希思罗的下月启用,但北京首都机场在另一个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在过去四年,它还建成了第三条跑道,而在这里(指英国),工程显然需要更长时间。

  此事值得比较,而不是简单地争辩说我们在某种全球化经济竞赛中落后,更不是辩称我们应该采纳中国式计划模式。为什么不应该?理由有很多。但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中国在做的事情,那就极端自大了,我们要把事件放到我们自己的经济辩论背景下看待,而且尝试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项目聘请一位英国建筑师,这个事实就说明中国准备向我们学习。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尝试向他们学习呢?

……

    中国经验起到指导作用的两个领域:

  一部分是关于速度的。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作风是残酷,那我们的就是僵硬。这不是讨论我们复杂的规划程序的地方,但有两件事值得指出。其一,按照目前的情况,规划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扭曲了开发。无意识后果的诉讼尤其明显。另一点是,规划取得巨大成功的样本之一,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开发,它发生在规划管制非常轻的情况下。

  第二个教训就是必须平衡个人和群体权利。希思罗机场五号航楼的开发受到阻拦,大约数千名示威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保护,尽管他们的愿望最终被驳回。但超过一亿旅客的群体权利没有得到尊重,由于延误,他们在机场有过糟糕的经验。

  我突然想到,在中国,个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尊重。但在我看来,我们自己的平衡也并不正确。当然,个人很重要,但更广的社会也很重要。这不仅仅是规划的问题,这关乎我们法制的核心以及政府行政的方方面面。

  尽管欧美大多数人奚落那种认为在人权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学习到很多东西的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很多人而言,经济自由的基准和政治自由一样重要。香港经济自由度排行世界第一。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大陆正慢慢倾向于香港的经济模式。我们现在就有要学习的地方,在未来,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可能更多。

……

      跟中规中矩的新闻报道不同,上述言论来自一个英国时事评论员。他文中的“我们”代表着广大英国民众。某种意义上,他的言论更具有代表性。

        略带欣慰的是,几个世纪来一直以日不落帝国自居的岛国人民终于肯放低他们高贵的头颅,承认中国在一些方面值得他们学习。

        当然在承认这一事实前,他们也不忘再三强调,中国首先借鉴了西方的先进制度,搞了市场经济,又不断采纳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指点,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比如,设计北京新航站楼的福斯特爵士,就是英国人。正是他设计了香港国际机场一号客运大楼以及正在建设的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楼。紧接着,他们又批评了中国经济发展不顾人权的蛮性和压低能源的定价的策略。最后仅用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来讲述中国对英国有指导作用的两个领域。而我对这两个领域的节选是一字不落的。

    好吧。那我也说说速度,原文里用的是speed。很多赴英时间不长的中国留学生都会对英国繁复的办事程序和拖拉的做事风格有所体会,更不用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本地人了。或许我们以为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但其实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恪守陈规、按步就班的工作准则,使得许多业务发展受到延误或者由于时间流逝而被迫中止。正如文中所说的,“规划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扭曲了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是应该简化规划程序,提高生产速度。但是一味追求速度,也非良策。中国当代历史上就已经有了深刻的教训。大跃进,为了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十年赶超英国,号召全民炼钢,结果劳民伤财,并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实例。如今,一个偌大的建筑只用了区区四年,我们只希望它是我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而不是豆腐渣工程。以此可见,英国如果真要学中国的经验教训,就不该用“速度”这个字眼,而应用效率”(Efficiency)提高效率,远比追求速度实在的多。这一点适用于任何国家。

 

        然后再来说说平衡个人和群体权利。这一点,虽说是向我们学习,但仍免不了含沙射影地指责我们对于人权的忽视。从北京申奥成功到奥运举办在即,英国媒体一直拿中国人权问题说事。从之前的兴建奥运场馆而迫使附近居民搬迁到上两周的因中国对达尔福尔的政策而引发的英美等国联合抵制北京奥运,这些都无形地抽着中国人的嘴巴。这回北京新航站楼在万人瞩目下落成了,而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楼则开发受阻,工程延误,旅客滞留,无疑算回敬了英国人一嘴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部分英国人已经被打醒了,懂得从我们“经济发展的蛮性”中学习均衡个人和群体权利。在必要的时候,舍小利而取大益。反观之,我们是否也该好好反思,向英国学习?

 

    当下,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有关人权问题的讨论再次展开。反腐败网络作家吕耿鬆和民运人士何德普家属上书全国人大,敦促当局立即采取改善措施并释放他们;“天安门母亲”呼吁新当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敦促中国政府就已被拖延了将近19年的“六四”死难者问题设定同受难者和受难亲属直接进行对话的时间表,并重申了多年来就解决“六四”问题反复提出的要求政府进行“调查、赔偿、问责”的三项诉求。对待诸如上述人权问题,我们的政府历来的做法不是镇压就是安抚,治标不治本。我们越是抑制问题的扩大,人们越是觉得政府掩盖了老百姓的知情权,因而上访者此起彼伏。广纳言论,肃清原委,才是缓解乃至解决人权问题的必行之路。

 

    英国这方面确实值得我们引以为鉴。英国也不是没做过妨害人道主义的事。布莱尔支援美国进军伊拉克,结果弄得英国民众怨声载道,终于在去年让位布朗,无奈地离开了驻守十载的唐宁街。这就是忽视民意,失去民心的下场。现在,伦敦选个市长,上到政府下到媒体都留心听取市民对候选人的看法。Evening Standard就搞了个Have Your Say On Who Should Be The Mayor。他们对许多市民进行了采访,并把采访的影像、照片和评论都发布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如此透明公开地让市民直接行使选举权,在中国依然不明朗。

 

    我记得在我满18岁那年,曾在所属高中的组织下参加过一次人大代表的选举。当然最初只是地方的选举。候选的一共5位,32女,都是附近大学的教职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着他们几人的相片和不到100字的简历中选出3位进入下一轮选举。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政论或是功绩,只是单纯地从性别、年龄、是否是少数民族、是否是民主党派、样貌是否亲和等条件进行筛选。以这样的方式选出的代表,是否真能代表广大民众,值得怀疑。而以这样的形式参与选举并投票表决,更是没有意义。表面上,我们被赋予了个人的选举权;事实上,我们的权益却被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选举,就是一台政治大戏,而其中早已听不到最基层选民的声音。

 

    最后,点下题。《独立报》的这篇评论的题目是“中国人做到了,但付出了代价”。这里的代价,除了我们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还有在此过程中受到损害的个人权益。个人的权利不能得以体现和保护的话,长远来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利益。我们需要向英国学习的,也很多。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