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the ‘时事开讲☞’ Category

I dreamed a dream

    已经有大概一个月了吧,我一直没有更新读报。不是因为没有中国方面的消息,而是相反,消息很多,很集中——先是5.12一周年,后是6.4二十周年。一个悲剧结束,总有另一个悲剧不断重复上演。对于每一个过来人,都是不愿意被揭开和提及的伤疤。可惜,西方媒体总是那么沉溺于翻旧账,好让他们的受众永远继续对中国的‘民主’‘人权’敌对下去⋯⋯

    消息一:“54日的《独立》在国版以整版篇幅道了"大赦国"中国仍在隐瞒去年四川地震真相的告。文章"512"大地震去即将一年之,中国官方仍没有公布到底有多少孩子遇。有人估,在地震中有一万名学生死亡,八千多个家庭失去了他的独生子女。”

    消息二:《金融时报528表整版文章,分析自"六四"以来20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化,以及中共一党权得以持迄今的因素。文章指出,20年来中共施的一系列旨在自我完善、""并以此抵御民主的改革措施,期而言意味着它无法保持状。”

    ⋯⋯

    日前,有幸见到了一个自称是我读报专栏的粉丝。他说他很喜欢看我读报的‘点’,觉得不论对错,都是自己独特的想法。于是乎,鼓舞了对于政治一知半解的我,终于提起笔,对以上的英国报章发表点浅显的评论。

    纵观这些年的报道,西方媒体对中国历来最关注的话题就是政治经济。其他不过是过眼云烟的花边新闻,在其民众间没有什么深远影响。

    去年曾经在英国掀起了反中共的一个小浪潮。弄得好好一个奥运在西方成了众矢之的。圣火传递到伦敦时,中国激愤的留学生群体与无知的英国‘藏独分子’在街头对峙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而协助导演着整出闹剧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媒体。没有多年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哪有那么多英国人没事就针对中国。外媒总是那副腔调,说我们专政,排除异己。事实上,西方社会还不是一样,不过就是换个法子,愚弄受众,还让他们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功德无量。罪过,罪过。

    说到5.12,一年过去了。当初英媒还跟慈善家似的说我们的政府是如何体恤百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灾区人民所需的物资送到手中。现在,又开始找话柄子了。说我们隐瞒真相云云。人都死了,是多少都是死了。不论是统计上无法精确,还是政府故意隐瞒,都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是,活下来的人。他们如何重建家园,如何再婚生子,如何继续生活。我觉得是个心理正常的读者,应该都希望看到这样的报道吧。但是英国人(其实是媒体)就能那么人面兽心,非要看我们政府承认死了多少人才满意呢?我现在忽然很想知道,当年英国占领北爱时,到底死了多少爱尔兰人。

    再说6.4。我绝不否认,6.4的历史是被掩埋了。即使是我出生在80年,也基本说不出6.4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是后来看了西方的报道才大致了解了事件的原委。不论基于什么考量,我都不会支持掩盖真相的人。就像我无论如何喜欢日本,也不会赞同他们对于抹杀侵华历史的劣行。对自己的国家更是如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旧的历史虽未能得到公证,但是,新的历史却已然在不断谱写。纠缠着过去不放的人,怎么能享受新的生活?诚然对于6.4的受害人和家属,似乎还有理由不向前看。但对于本来就没历经过这一惨剧的人,为什么要为它所累,让外人老指着鼻子说我们的不是呢?好吧,算你公布了历史真相,这一点我谢谢你了。但是请不要在以此为借口,继续干预他国的内政。因为我永远不会因此感恩答谢。

    一谈政治我就怄气。还是说点别的——娱乐,大众文化。

    前些日子,张靓影上了著名的美国脱口秀节目。虽然唱了首中文歌,但后来对谈中,又提及当初是如何喜爱上西方音乐,还清唱了几句Hero,让英国多部娱乐节目的评审Simon Cowell都颇为赞赏。虽然有中国年轻歌手能够打入西方乐坛,引起关注是件好事。但是,说到底,还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说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入。无独有偶。最近热播的《英国达人》节目,也有不少华人媒体频频报道。很多华人(甚至是没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苏珊大妈。可是,英国人呢,他们有几个知道我们日前刚在伦敦举办了C-Star的决选,拥有中国Simon Cowell之称的台湾创作歌手袁唯仁前来担任评委?十分客气的说,肯定寥寥无几。因为根本就没有主流的西方媒体报道。他们对中国音乐/文化不感兴趣。即使有兴趣,也没有影响力。

    我在去年年终读报时曾说过,我是多么渴望看到更多关于介绍中国文化的英国报章,而不是反复政治经济民生这几个主题。但是,这似乎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At least, I dreamed a dream…and dreams do come true⋯⋯

Read Full Post »

北京=污染?

415日伦敦Metro报上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中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一边用手捂着鼻口,一边在看似漫天大雪的天气中前行。而这迷茫大雪正是北京4月漫天飞舞的‘杨絮’。

 

照片下的简报还说,在北京有30万棵杨树。所产生杨絮的数量已经使空气质量变得更坏。是污染和沙尘暴以外的又一危机。有关部门已想法设法通过改变雌杨树的性别来阻止它继续制造杨絮。

 

看到这幅照片,起初我也误以为是下大雪。不过4月飞霜,自古就有,没什么稀奇。伦敦去年4月(北京圣火在伦敦传递那天)也曾下雪,所以英国人也应该有所见识。不过说起飘杨絮,这一‘奇观’可能早已成为北京春天的一道‘风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恐怕很难看见。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暖花开之际,漫天的杨絮柳絮到处飘舞,慢慢坠落在地上,越滚越大,变成棉花团一般的小白球。用手一抓,立刻又散开。如果放在手心攥住捏紧,就会变成一小撮面疙瘩,不像蚕丝始终柔软,可以用来编织。我曾试过收集很多很多絮,想做个枕头,结果折腾了几个小时,连做个荷包的量都不够。所以,我从小就觉得絮是很没用的东西。不小心吸到鼻子里,还会不断打喷嚏。骑车走路还会不断被扑面而来的絮遮住双眼,十分危险。

 

不过儿时必定玩心重,虽然觉得玩久了杨絮没什么意思(不像雪可以堆成雪人,或者用来打雪仗),但也没上升到环境污染的大课题。

 

如今北京的空气质量,和80年代比确实要差不少。天也总是灰蒙蒙的。不过显然杨絮不能是罪魁祸首。北京的污染源那么多,什么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层出不穷。这些在我儿时可都没听过。那时候我还住在北京西郊的山里头。每年春天也是漫天飞杨絮,但天还是蓝得不得了,也没见过沙尘暴。这都是从本世纪初,私家车成为风尚才开始愈演愈烈。弄得现在北京已经快成了国际上有名的‘污染城’。去年奥运也是,多少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北京的环境污染。和外国朋友见面聊天,也总少不了这些话题,实在另人生厌。

 

其实就伦敦来说,也没好到哪儿去。一年四季阴天得占了75%。而且著名的‘雾都’这个名头是怎么来的,还不是自英国工业革命时起伦敦就是一煤渣子城。看现在有时难得落个晴天,天也大大不如欧洲许多国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的天蓝。放眼望去,天边也是灰蒙蒙的,能见度不高。伦敦倒是没有杨絮、沙尘暴,但这两年的污染程度也渐渐向北京靠齐。如果只知道嘲笑或指责我们的空气污染,不知道自扫门前雪,早晚都是一个下场。毕竟,地球只有一个。

Read Full Post »

谈‘入党’风潮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说,由于过去扩大招生的原因,即使在去年经济开始放缓的时候,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出现困难。今年将有610万大学生毕业,接近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预计明年大学毕业人数将上升到约700万。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毕业人数最高峰。

 

……

 

不过也许会让政府感到宽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加入共产党感兴趣。在一些大学里,大多数学生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大学生中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8%,而1990年党员比例只有1%

 

但是党内人士感叹,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并非是出于对共产党的热爱,而更多是为了增加自己申请工作的资历。在北京理工大学一个毕业生招聘会现场,一名大学生手里摇晃着自己的履历表,上面写着"共产党员"几个大字",显得特别醒目。”

 

从去年年底以来,英国方面关于中国国内毕业生就业难,外地民工失业返乡一类的报章可谓是层出不穷。这回又来了,虽然是老生常谈(因此用了省略号),但不乏‘新鲜’内容——入党。

 

7080年代在国内出生长大的人恐怕有99%都亲身经历过在小学的某个六一儿童节加入中国少先队,中学的某个五四青年节加入中国共青团的历程。但99%人中,估计最多也就5%在大学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然,入党毕竟不像入队入团那么简单,几乎人人都能入。通常入党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良好,思想品德优秀的人。尽管我认为衡量所谓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尺码还有待考量。

 

我小时候虽然也算‘先进’分子,几乎都是在最早的一批加入了党的预备军。家庭成员从爷爷奶奶那辈儿就是军人党员。似乎加入共产党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不过意外的是,我打小就有三大志愿——一不当兵,二不入党,三不当医生。我妈(军人、党员且当时的职业就是医生)超级不解,多次企图打消我的怪念头,但是我就是坚决不从。原因是:我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里,见过不少真正朴实真诚的军人和党员,像是自己的祖父辈都是如此。而我自认从小就没什么政治思想觉悟,无法与他们等同。如果我加入了共产党,就是玷污了党的纯洁性,所以我决定坚决不加入。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我回头看当时看似可笑的相法,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了。是的,我的确没有加入共产党,而且是因为我儿时这个不知所谓的原因。尽管当时我大学同屋4人中有2个都竞相投入了党的怀抱,而且成功在毕业前晋身成为系里报送的公费研究生。当然我不是说入党就一定会对考研或者找工作有益。但是在中国的大背景下,至少没什么坏处。就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也要有个计算机至少2级证书才好在面试时交待。‘共产党员’的身份也快成为一本证书了,谁让有些国家企事业单位多少还是看重这个。日子久了,这股风气逐渐成了气候,大家也难免不自觉地陷入了‘入党’的浪潮中。报章中的“目前大学生中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8%”“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并非是出于对共产党的热爱,而更多是为了增加自己申请工作的资历”,不就是反映了这一现象。

 

这样看来,我当初没有入党真是太对了。但原因不再是因为我加入会玷污党的‘纯洁性’,而是我加入了,我的纯洁性就会被破坏了。

 

诚然,现在的党员,特别是新党员,已经很难有老一代革命时期的党员那么爱党护党。但是也不是人人都是拿‘党员’当羊头卖狗肉。至少我认识的一些同龄的党员,为人还是很忠厚的,绝对不会成为党员中的‘渣滓’。但是,对于不得已通过‘入党’也好,或者其他途径,才能获得某种利益的社会现实,实在是无奈之极。

 

我想英国读者看到这则文章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入党会和找工作挂钩。而我虽然能够‘理解’,但是心中却更感悲凉。如果能回到儿时我对党的理解,该有多好。

 

 

Read Full Post »

44日,是中国民传统日清明,每到一天,人都会回到故里去墓、祭祀,以怀念故去的人。但是由于和墓地价格狂,引起中国百姓的怒情

当日《每日电讯报,由于中国房价格上,在城市里要想立足之地,已大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但是多普通百姓最后葬身之地都不起。哈尔的一家,墓地每平米价格比豪公寓还贵。在今年人大会上,一些代表抱怨在骨灰盒比,墓地比房子

,国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问题,包括在今年晚些首批福利公墓,其中骨灰盒和墓碑的价格将不超300,一家上海陵推出价99墓穴

,在大多数炙手可的幕地,例如北京的八宝山公墓,一墓穴出租20年的起价每平米7万元人民,

之后,死者家属续费,否将面骨灰被出的侮辱。

高昂的用引起中国普通百姓的强烈不,也解2003年率先入年度10暴利行业”排行榜,此后一直榜上有名。

看到这则报道,想起周末跟妈妈通电话时才提起给姥爷姥姥扫墓的事,不由得心生感叹。

说起中国的清明节和丧葬的讲究,估计没几个西方人说得清,道得明。中国人大多给人一种谦顺孝敬的印象,可能也跟我们的这个传统有关。只不过,如今老外通过报章洞悉到的,不是我们如何孝顺老人,而是亡者如何‘拖累’活着的人。

用‘拖累’这个词,恐怕不少长辈会跳起来说我没良心。但是, 买个骨灰盒比电视机还贵,买块墓地比买公寓还贵,不是有点太离谱了吗?不是子女没良心,对于很多先下连自己生活都周全不了的人来说,在丧葬费和墓地上花好几万块,太奢侈了。再说通过炫耀墓地的豪华与否来显示自己的孝心,也没有真正的意义。人在世时,你多花点心思多花点钱在老人身上还算像话;人都入土了,砸那么多银子在丧葬墓穴上,给谁看呢?让其他来葬礼或扫墓的人知道你多有钱吗?我看倒不如实实在在地给故去的老人上炷香,烧点纸。

从古代开始,就有卖身葬父之说。也就是说,人再穷苦,父母身亡,也要丧葬,即使卖身为奴,也再所不惜。从这点孝敬之情来说,现在的人肯定是不及古人了。但是从对殡葬和墓穴的讲究,那真是‘登峰造极’了。虽说中国地大物博,怎么找块地儿把人埋了就这么难了呢。因为中国人太迷信风水,而风水好的地方又大多已经水涨船高,连个地缝普通人都快承受不起了。譬如,你说它八宝山怎么就好了,埋了几个名人烈士就能给其他葬身于此的人脸上添金了?从科学理论来说,只要墓穴不塌台,骨灰盒不受侵蚀,就足够了。至于将来身后人家把我安哪个林子里,压哪块石头下面,我是不在乎,也没法再在乎了。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在丧葬只花费958镑,墓地只花费573镑。相对一般中国老百姓,他们的收入要高出n倍。这点丧葬费绝对不算是一笔巨资。而我们可怜的亿万中国同胞,就要不断续费,才能人保全家人尸骨;交不起钱,就落个不孝的骂名。总之,死人活人总有不得安生的。我们一代又一代都无奈地掉进了那些利用了孝敬已故的亲人的奸商的圈套里,让他们不断以死人牟取暴利。

逝者已矣,活人难安。这世道不该由英国人来感慨。还是要靠我们当家做主的某些中国人来尽早觉悟吧!

Read Full Post »

谁更尊贵

323,《每日电讯报》上的一篇,在经济不景、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数万中国人减开支,自愿参加一网上起的一个星期花100人民度日的实验

随着经济危机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著,多沿海城市包括象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白领职员始抛弃西方品牌,而改用比便宜的中国品。文章在已有大10多万人参加了个一个星期只花100元的挑

文章个活在网上起之初,响的人并不多,但随着危机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想,而且起人还为那些能完成挑的人发现金作励,同鼓励那些完成挑的人在网上写日记讲述他成功的

大多数的参与者是白领职员,而真正能做到的只有20%的人。根据那些成功人士的经验,省的方式包括上班自行,不吃肯德基和麦当,而改吃面条和馒头等。

看到这则报道,我真是哭笑不得。要说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不是只有中国吧。而且在我看来,美国英国一些以金融为支柱产业的资本主义大国遭受的冲击恐怕远比中国要大。从去年开始,几家美国资产颇为雄厚的投行接连倒闭或异帜。英国伦敦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裁员。连零售业销售也不断滑坡。一幅继大萧条之后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景象。

起初还报道着中国经济持续以10%的速度增长的英国媒体,终于开始抛出负面新闻,以‘慰藉’英国子民。说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工厂接连关闭,民工纷纷返乡;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招聘会上被挤晕;现在又说大城市的白领要紧衣缩食,要靠不吃肯德基和麦当,而改吃面条和馒头等来度日。

我是早有所耳闻,国内的形势确实不是很好。但是这股风都是从英国的新闻报章上吹来的。再加上英国的朋友之间也会互相以讹传讹,加大国内就业恐慌气氛,所以未必全然属实。必定,就我熟知的在北京等大城市工作的亲友来说,还没听说有谁的公司倒闭,或者遭到裁员而失业。相反,我的几个好朋友还在去年年底或今年年初成功跳槽,找到了新工作。

因此,英媒报道说国内大城市10多白参加了一个星期只花100元的挑,我虽然相信确有此事,但我认为这并非像他们报道的那样,是因为金融危机,必须勒紧裤腰带才能过日子。特别是说什么“抛弃西方品牌,而改用比便宜的中国品”,“不吃肯德基和麦当,而改吃面条和馒头等。”这些话也太埋汰我们中国人了。好像我们都是崇洋媚外,天天都巴不得吃肯德基和麦当劳似的。你以为白领就真喜欢吃那些垃圾洋快餐吗?还不是因为工作繁忙,想要就近快速解决才会选择肯德基和麦当劳。要说吃面条和馒头,恐怕在大多大城市白领办公的大楼里还没得卖吧。你以为是政府机关单位食堂呢?而且要说白领相对常去的永和豆浆、馄饨侯、城隍庙一类的中餐快餐也不便宜,一份套餐跟肯德基、麦当劳差不多。靠这个省钱,我觉得不太靠谱。还有说什么上班骑车,对于乘坐公交来说,能省多少钱。以北京为例,公车用IC卡打卡才4毛钱,相比伦敦高昂的交通费,简直是九牛一毛。要我说,伦敦人才该骑车上班呢,这还能确实省点银子。

其实能有这么多人响应,不过是为了应应景儿,凑凑热闹。能有20%的人成功用100块(10镑)过了一个月已经很不可思议。想想伦敦的消费也没比北京贵上10倍吧。但要让伦敦人用100镑活一个月(不包括住房),恐怕想都别想。光地铁月票都占了一半多了。伦敦又不像北京,到处都是自行车道。总不能在大马路上骑车吧。想省钱都没法省。不过人家英国必定‘先进’,大不了失业了让其他纳税人养,还能领救济金,住council house。这在国内可行不通了。不过至少在国内省吃俭用活着都比在英国死命赖着要过得有尊严。

英国人或许觉得中国人吃不起肯德基和麦当,才改吃面条和馒头;但我要告诉他们,我们在英国可是只会因为吃不起面条和馒头,才改吃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哪个比较尊贵,咱自己心里清楚。

Read Full Post »

孔子‘复活’

317英国主要报纸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中国即将拍摄电影《孔子》,而功夫片明星周润发将出演孔子的消息。

《独立报》的整版报道配以周润发在武打电影《卧虎藏龙》中的造型和孔子塑像说,孔子这位中国最知名思想家的哲学过去被看成是共产主义的敌人,而今孔子又流行起来,以至国家出钱拍摄他的传记片。不过文章也说,演惯了吴宇森动作片的周润发这次只好放下手枪,拿起毛笔来表现人物了。

文章说,中国当前的共产主义领导人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不得不放下意识形态,向孔子寻求答案。尽管毛泽东曾经说孔子是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格格不入的封建思想家,文革中的红卫兵也曾尽一切努力消除孔子的影响,但今天的中国领导人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文章特别提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孔子的热情,特别是他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就有着明显的孔子学说痕迹。

文章说,在利用孔子提高个人修养的理论创造社会和谐这个问题上,中共的想法已经和学者趋于一致。而且,随着经济的开放,孔子的商业价值也日益明显,深受媒体欢迎的孔子学者于丹关于《论语》的畅销书成了中国的"心灵鸡汤"。另外,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也在用科学方法确定谁是孔子正宗的后裔。

《泰晤士报》配发的则是周润发手持双枪,浑身是血的剧照,文章还用资料说明孔子学说和周润发在他电影中的暴力台词格格不入,不过文章承认,让周润发演孔子从票房收入考虑是个理想的选择。

该报驻北京记者麦卡特尼在文章中感慨,孔子向当年统治者推销不出去的仁政思想在21世纪的共产主义中国找到了知音,成了今天中国"和谐社会"口号的思想基础,也成了中国掩饰仍在扩大的贫富差距努力的一部分。

《每日电讯报》报道的角度和上述两报大同小异,不过,该报驻北京记者就这部电影采访了目前任教清华大学的英国哲学家贝淡宁(Daniel Bell)。贝淡宁谈到,这部电影在今天中国孔子流行的背景下肯定大受欢迎,不过,孔子周游列国时也经常批评各国当政者,还教育知识分子仗义执言,因此贝淡宁指出,这部电影如何处理孔子思想的这部分"麻烦"内容值得关注。

看到这则报道,我忽然想起大概1年前在英国很受欢迎的University Challenge 电视节目上看到过英国的大学生回答一个关于孔子的问题,结果学生轻松地答对了。但是当有一期被问及中国某一代国家领导人时,那组学生却没能回答上来。这不禁让人惊诧。或许中国的古代文化恐怕在国外更加盛行吧;相反对于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或是领导人,恐怕了解得都只是外国媒体报道的相对有选择性的片断吧。

说孔子的仁政和现在中共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搭边,就跟说孔子和周润发形象一致似的,是一种无奈的诠释。因为西方人不可能了解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八荣八耻",但是说道孔子的观点,或许倒有不少人能说出一二。所以借由电影宣传孔子,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共领导下现在的"和谐社会",这种看似‘一石二鸟’的影射并不让人欣慰。

再说孔子和周润发,说实在这恐怕和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想像的形象都有差入。更何况英媒还有意无意地上了发哥当年小马哥手持双枪、浑身是血的剧照,这能是那个满是胡须、慈眉善目的孔子吗?不过仔细想来,要说在国外稍微有点知名度的中国男影星,又能找出更合适的人选吗?不能!总不能让成龙、李连杰、粱朝伟或是刘德华饰演吧,那差得更远了。金城武混血,也太年轻,看他演个孔明就已经有点冷,孔子就饶了他吧。这么推想,周润发好歹微笑时有点深沉的儒学味道,也算是赶鸭子上架了吧。

如果有天让陈宝国演出一部中共的史诗影片也能在海外赢得市场的话,也就用不着靠已经入土千年的孔子‘复活’,和儒学家不太靠谱的周润发出面来博取海外票房了。这一天会来吗?这恐怕和中国是否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一样,没人知道。

Read Full Post »

无极限

33日,伦敦Metro报的头版刊登了一条导读,题目赫然写着“Kung Fu The Musical?(功夫音乐剧?),旁边还附了一张成龙的照片。

 

翻到具体文章的页面,才发现其实是对音乐剧Mamma Mia幕后的剧作家Catharine Johnson的一篇访问。其中当被问到个人的偶像时,Catharine说到了成龙:“我一直想见到他。他的影片都棒极了!他是个非常精细的演员,虽然很多人可能看不到这点,但是我觉得他是。他可以诠释复杂的角色,并且出色完成特技。他是一位杰出的喜剧巨星。如果他考虑换个口味,做功夫音乐剧,那么我一定会站在最前面。”

 

起初看到头版的标题时,还以为成龙真要出演功夫音乐剧了,还不知道英国观众会怎么看。想起去年有篇报道,把刘德华也说成是功夫明星。觉得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影星除了会演些功夫武侠片,就不会干别的了。想成龙、刘德华,拍了那么多影片,诠释了那么多种角色,也不乏言情的,或是喜剧的:比如成龙的《玻璃樽》,刘德华的《瘦身男女》。可是被流传到西方的,被人们记住的,还不是就那几部功夫片。可叹啊。

 

这回看到有英国剧作家欣赏成龙,虽然只是在她的访谈中偶然谈起,但也能看出至少有人能够挖掘到一个演员的深处,不是只被惊人的特价动作吸引而已。艺术本来就是没有国界,也没有限定的,这样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只有一种演技的演员不会成为巨星。所以成龙当然也不是功夫明星这么简单。可以文可以武,可以喜可以悲,才是一个完整的真性情的演员。至于音乐剧嘛,其实成龙早期出道时就没少唱过歌,舞台经验也算丰富,真要演出功夫音乐剧,也挺有新意。必定要想证明宝刀未老,就要勇于尝试和挑战新事物。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在看完访问文章后,刚激起以上小小感慨时,我又看到了同天报纸上的另外一条新闻,是说Oasis乐团去中国演出要泡汤了。本来筹备工作已经井然有序,结果由于12年前Oasis乐队的成员曾去美国参加过一场支持西藏独立的慈善音乐会,所以这次中国行的许可被吊销了!Oasis乐团十分失望,我相信他们的歌迷也一定很无语。

 

中国一直一来对于外国媒体报道中国都设置重重关卡,为此在奥运期间还受到过猛烈抨击。想不到对于音乐也是如此严苛。曾经因为类似的政治倾向问题,使在9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台湾歌手张惠妹在内地销声匿迹了好一阵子。现在又拿出Oasis12年前的‘政治错误’,让他们不能实现与中国歌迷接触的机会。我记得中学时,凤凰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做《音乐无极限》,就是现在已经家喻户晓的陈鲁豫主持的。我当时觉得这个节目的名字取得甚好。因为像影视音乐作品,即使语言不通,光靠影像和声音也能够传达讯息,可以感染人心,是难得可以突显不受国界限制的艺术。想想在中国不被主流接纳的嘻哈音乐,去年也曾经到英伦登台演出,并且受到不少英媒关注。而我们对于英国的流行音乐,却因为某些历史残留的‘政治’因素,把人拒之门外。以前被英国朋友问道中国的审查制度,我总是想法设法辩护,不愿意人家说我们一点不好。现在觉得,不论是怎样的政治立场,都不应该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或许我们的排外性,甚至比一个日不落的岛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不喜欢别国限定我们的电影或音乐类型,却以诸多条条框框限制着别人。我们彼此都只在自己所规划的方圆中生活,就真的皆大欢喜了吗?

 

“无极限”的梦,希望终有天能圆。

Read Full Post »

据《泰晤士报》223日的一篇报道,以直言见称的广东报纸《南方都市报》,上月一名校对员在校样稿中读到民工奉承一位深圳高层领导的一段话时,在稿上点评这样舔屁沟,该点评又被错误地刊印出来。该名校对员和另一名审稿员因而被罚。

《南方都市报》122日刊登的一篇报道,介绍了深圳市委常委李意珍与民工一起过春节的活动。原文本来大致写道由于外地民工从未与高层领导一同用餐,所以大家都异常激动。但是在排版时,负责校对的员工却因为看不惯这种政治宣传似的报道,在旁边画圈妄加评论说这样舔屁沟。而更糟糕的是,打字员由于没有弄懂这句评论的意思,结果直接把评语也刊登了出来。该报售出了42万份,并且同时刊登在其网站上。几乎没有读者注意到这一错误,但本月初有网民就此发表评论后,《南方都市报》随即宣布处罚两名相关员工。用污辱性字眼加以点评的校对员元方被罚款1000元,而审稿员申华伟由于没注意到这一错误,被罚款500元。

 

据报道称,收到处罚的校对员坦然面对一切,该上班上班,该沏茶沏茶。这样舔屁沟我很激动也悄然走红,成为报业流行话语。甚至有记者私下表示十分钦佩这位校对员,认为他勇于言所欲言。

 

就此事《泰晤士报》还评论到,由政府所有的中国报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和政绩以显示他们是如何的亲民爱民;一种是撰写形形色色花边新闻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取读者。例如,上周某省的日报就捏造了一个在经济危机下潦倒的商人由于无法支持五个情人的花销,所以通过选美决出幸运的一位。结果输了的其中一个情人气急败坏之下与这个男人和其他四个情人一同驱车坠崖。该故事纯属虚构。

 

其实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新闻管制从来都是持否定态度。动不动就端出来 censor(审查),认为我们的媒体从业人员都是共产党旗下的宣传小兵,只会喊口号。从对《南方都市报》污辱误报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毫无改变。

 

但其实仔细分析,任何国家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超出自己职责权限外妄加评论或者在自己本职工作中失误,得到相应的处罚都是合情合理的。首先该校对员的工作只是负责校对文字和文法,但是他却把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的点评加入到本来并没有文字和文法错误的语句中。而且还是具有侮辱和攻击性的词语。这是对校对工作不认真的态度问题。而且造成句法错乱,完全词不达意。1000元的处罚其实很轻。而对于无法辨别该评语性质,又不向校对或原作者请示的打字员,属于未能尽到工作职责。但由于打字员只负责打字,所以500元的处罚也算恰当。校对与打字都属于后期编辑,失误就是失误,与文章内容无关。就算是非政治性的报道,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报纸也要公开更正并且道歉;失职的工作人员也会得到一定的处罚。相信即便在英国,如果有校对员或者打字员出现类似的失误,也会受到警告,不会被他人‘敬仰’。

 

而对于编造‘新闻’,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媒体通用的“潜规则”。英国媒体就没有过失实的报道吗?我看不是吧。去年我还曾在Metro报中读到过把刘德华标榜成台湾功夫巨星的报道。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多么可笑的近乎‘常识’性的误报。还有为了渲染中国官兵是如何对西藏人民‘施暴’时,连救护车都能被说成武装集结。这些有失新闻大国水准的歪曲报道现在还历历在目。“编造”是无中生有,确实有违新闻准确性的原则;“歪曲”是将事实A报道成事实B,对读者的误导比“编造”还深。因为读者对于“编造”的八卦故事只会作为茶余饭后的乐子;但“歪曲”后的事实却会长久地留在心中,继而代代相传。

 

问我中英为什么有那么多难以跨越的鸿沟?看看我们双方媒体是如何面对报道的吧。

Read Full Post »

新春英中媒体对比

对比一:扔鞋事件 vs 深情演讲
2月2日,英国《泰晤士报》《独立报》等纷纷刊出了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遭遇一外国青年仍鞋的挑衅事件。BBC等媒体更将此段视频铺上网站。不过,当我检索此条新闻时,却发现国内的媒体(比如新华社)并没有报道这则‘意外’事件,相反用了“温家宝在剑桥大学发表深情演讲”的标题。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然受到侮辱和挑衅都是不可容忍的。当年布什在白宫遭遇伊拉克记者扔鞋,是因为美国挑起了伊拉克战争。即便如此,对于一个公正的媒体工作者,也应对事不对人。你可以发表文章评论谴责美国政府,但你扔个臭鞋给人家总统,无补于事。全世界人民只看见一个失去理智的人在对一个执行自己公务的人实施人身攻击。同理。且不说温家宝或中国政府并没有像美国一样侵略别国的领土。(当然在某些人眼力,可能认为西藏就是。)即便如此,诚如上述,真正丧失了颜面,丧失了道德,甚至丧失了人性的是那个当众闹事扔鞋的人,而不是泰然处之的温家宝。我很钦佩温总理在之后简短有力的一番话:“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行为是阻碍不了中英之间的友谊的!”。全场掌声一片。

我希望这个看似有损于我们的新闻片断,也可以出现在国内的报章中,因为它实际上才真正地体现了温总理演讲的‘深重情谊’。

对比二:2600万 vs 1000万?
同日,英国《泰晤士报》《卫报》等主流报章刊登了关于中国劳工失业被迫返乡的消息。其中《泰晤士报》的标题指称失业民工为2000万,而《卫报》则称有2600万。缓引《泰晤士报》的部分报道:“中国的经济下滑,让2千多万民工失去工作。根据一项中国对其15个省份进行的调查显示,现在失业的民工数字已逾2000万,远远高出之前公布的1000万的数字。” 最后报道说,中国当局会使出浑身解术来确保在今年的经济增长达到8%。

说句实话,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已经是人心惶惶,有必要再雪上加霜吗?试想英国人成天打开报纸,看到的不是经济衰退,就是裁员失业的新闻,还能激发生产力吗?也不知道是为了安慰郁闷的英国读者,还是烘托整个国际大气候,无独有偶——看吧——经济增长势头最强劲的中国人也失业了。去年年底,英国已有报纸报道过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甚至有人在招聘会上被人潮挤晕。现在,他们又来‘关心’我们的民工失业问题。而且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儿拿到的‘准确’数据,声称失业返乡的民工有2600万。我心说,中国方面公布的数字听着是有点虚。就像当年SARS,去年四川地震,今年禽流感的死亡人数似的,总是比实际上的要少。不过这也能理解,中国人那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也自然较多。出了事最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以免造成更不可收拾的局面。在这点上,我认为善意的虚报也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腕,没什么好指责的。轮到英国承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时,也是一样。再说英国现在失业的具体人数,恐怕也需要更权威的统计吧。不知道失业率是否也真如公布的6.1%呢?

英国人研究我们到底多少人失业和我们琢磨英国确切的失业率,有意思,有意义,有益处吗?与其成天想着怎么把别人也拉下水,不如想想如何手把手共度难关吧。

对比三:大雪损失30亿 vs 瑞雪兆丰年
这个对比其实和读报没什么关系。但眼见着英国18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我按捺不住啊。在家里的阳台堆了雪人,照了照片,还要写点什么。其实英国一向不太准的天气预报上周就已经成功预测了2月1日晚间会降雪,而且会断断续续持续一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2号(周一)一大早人们醒来上班时还是那么的不知所措。伦敦市内的公车全停了,地铁也多条线路不通或延迟。很多公司出勤率不到50%,都请假或work from home了。英国各大机场班机要么取消,要么延误。短短几个小时,英国各大媒体的头条都变成了大雪阻隔交通,损失也从10亿英镑,到了我截稿前看到的30亿。BBC新闻里,只见一辆铲土小车缓慢地清理着飞机跑道上的积雪,而且还不知道要把铲的雪运到什么地方。这汗。我觉得上一次伦敦市民这么慌乱,无法正常上班上学,已经是05年地铁爆炸的时候了。而如今的大雪,跟当年的恐怖主义袭击相比,肯定不能同日而语。要说我们国内应对一个地震雪灾,不比这个惊心动魄,多少人的生命啊!英国下场雪,还够不上雪灾的级别,就已经弄得什么都瘫痪了,一天的经济损失就几十亿,这像个发达国家吗?中国人都说瑞雪兆丰年。这场雪又正好下在牛年的正月,多好的意头啊。可惜要让英国人也能享受这种雅静,恐怕先得压压惊,然后准备好充足的防雪设施,再等它18年了⋯⋯

Read Full Post »

126日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泰晤士报》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说,牛年不会给中国人带来多少的繁荣。

该文章说北京的‘集权资本主义’模式已经走到了头。而人们忽视了中国目前的混乱、腐败以及优柔寡断。

文章说,牛年传统上象征着繁荣和富足,但现在繁荣似乎是越来越难了。文章列举了从中国的股市、经济增长以及银行坏债等一系列的问题。

文章最后说中国最终是会崛起的,但要采取新的模式,而不是它目前的"集权资本主义"模式。

它还说中国的2009年绝对是不容乐观的一年。”

这就是我进入牛年的第一天读到的有关中国的英文报章吗?说句实话,我很失望。前两周我一直没有提笔写读报的心情,因为一摊开报纸,不是说经济衰退,就是说失业激增。中国方面的报道也是如此,万变不离‘财经’二字。我想既然‘读报’被刊登在文化版,而且我也并非经济学家,无法做出中肯的点评,所以宁缺毋滥,不如不写。但是现在看来,我还是得就经济这事儿说点什么了。

就事实而言,英媒说的没错。中国飞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掩盖着无底洞的泡沫豆腐渣。这个即使它不言明,中国政府也好,中国百姓也好,都心里有数。但是总不能说全球经济危机了,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第三强国(据最新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也必定不能独善其身。既然我们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不行了,你中国的“集权资本主义”(我们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也走到尽头了。你中国想在牛年独自繁荣,没门,怎么也要把你拖下水做落水狗。这可能也是资本主义变相的‘垄断’方式。

可悲的是,大过年的,我居然都没看到英媒报道中国人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的消息。相比两年前,我记得伦敦宣传中国文化年,春节还未到便在各个报纸上、地铁里刊登或张贴着春节的海报和诗歌。对中国城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有跟踪报道。今年我只在个别地铁站看到了牛年的海报,感觉宣传幅度似乎小了很多。听闻伦敦新任市长似乎对于中国文化并不感冒。就像他在北京奥运闭幕式与伦敦交接的时候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的尊荣一样,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多少带着点轻佻和不屑。

倒是与一些英国朋友照面,他们笑容可掬地向你道贺:“恭喜发财”。我还真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至少英国人对中国文化还多少有些了解,知道用中文(其实是粤语)说“恭喜发财”。但转念一想,不对!他们可能只是照猫画虎,并不知道“恭喜发财”是什么意思。果不其然,问过几个英国本地人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一直认为“恭喜发财”就是英文的Happy New Year!晕倒。可能因为早期移民英国的主要是香港、广东、福建等地的人,他们又大多经商做买卖,所以过年当然要添好意头,互相道句“恭喜发财”。久而久之,英国人就以为这就是我们的“过年好”了。真应了那万变不离‘财经’,连过年都得和‘发财’挂钩,才能happy

看来只有当我们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才能将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力推向西方。我期待着有天我能听到英国人跟我道声“Happy Niu Year”,那才是真的牛呢!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