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8年12月

124《卫报》驻北京记者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难进行了报道。报道说,今年中国共有6百多万毕业生,最多仍然有四分之一面临就业难。文章引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话说,中国大学毕业生快速增加,2006年的数字是1999年的6倍。

杨东平还说,中国需要体制上的改变。因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只有6%的劳动力受过大学教育,比多数发达国家要少得多。

继《卫报》的报道之后,我随后也在伦敦Metro报上看到了相关的简讯以及国内大学毕业生参加招聘会因拥挤而受伤的图片。

 

中国人口多,自不用说。8090年代期间又赶上生育高峰,从当年的上学难,升学难,终于转化成了就业难,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形成了中国必将面对的社会压力。

 

人多已是事实,何况国家早已出台在外国人看来颇有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值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那么我们找不到工作就不能只怪人多,要怪就怪僧多粥少,自身的竞争力不够或者攀不上关系。

 

要说僧多粥少?其实不尽然。僧确实是多了,供大于求了,但是粥依然是有的。不过就是大学毕业生心气高了,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有粥喝,怎么也得吃上大鱼大肉吧。对于他们的想法我并不觉得愚蠢,事实上大部分人都要经历这个过渡阶段。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在社会中审视自己,逐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一蹴而就,一夜暴富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没有社会根基的学生。现实总要照进梦想,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并不是梦想,只是白日梦而已。越早醒来,越能重新帮助你树立真正的梦想,一个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想。

 

关于这一点想来挺可悲的。因为从小我们就听到过“育人重在树人”,可是国内的教育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相比英国的大学生,自主能力普遍很强,对自己择业就业几乎早在刚上学那会儿就开始思考和铺垫。我们的学生,也差不多的年纪,却因为过多精力用于频繁的应试而成为了只有知识的学习机器。除了机械的学校教育,国内的家庭教育也成问题。补习班,特长班,真是逼着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重点学校,选热门专业。结果呢,一千人抢一个饭碗,而有的饭碗却始终是冷的。于是乎,国家只得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好让失业率不至于太高。但是要这些被学校和家庭培养得既没专业的实践经验,又没基本的生活常识,最糟的还心浮气躁、自视甚高的独身子女们,接受社会残酷的现实,怎么能不受挫碰壁呢?招聘会上被生生挤昏,这就是教训。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教训。

 

其实用人单位并不指望一个毕业生能有多少工作经验。但是你要具有一个已经可以胜任工作的品性和能力。我有个朋友在英国投行工作,也担任过多次面试官。他对那些英国毕业生成熟自信的言谈印象特别深刻。相比,中国留学生中学业或技术也有特别突出的,但他们大多不是胆怯自卑,就是狂傲不羁,给人一种无法信任或合作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英国就业似乎困难重重。其实我们不能光怪自己语言不好,或者别人对我们有歧视,其实症结还在我们自身。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有一定道理。我们成长的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失败)已经造成了我们性格中的缺陷,成人后再不加以重视和改善,将来受罪的还是自己。

 

再说竞争力不够。为什么不够?有些时候是因为你舍易求难,让自己陷入一个竞争激烈的境地。就像上面所说,我们在选择专业时都不自觉地跟风或者单凭自己兴趣判定,而没有认真考虑过社会上什么岗位紧俏,而自己又真正适合做什么,以及两者如何有效地结合和实现。像英国许多学院或培训机构可以为了某一岗位而量身定做配套的课程,然后推荐到用人单位,其实就很实用。而中国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学校,不过就是‘档次’不够高,大多就是些职高技校。家长和学生碍于面子,也是考虑到将来受社会尊重程度和薪水的高低,所以几乎没人会主动报考。如果在国内,一个水管工也能挣得跟外企白领一样,那么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去从事基础的劳动和服务行业。可惜,现在国内的体制只能面对一个人才比例严重失调的尴尬局面。而在海外的中国学子,也别都扎堆在金融、计算机、媒体等热门专业里,是否也该放开眼界看看有没有其他学科有较高的技术和应用性,且可以避开语言的弱势?扬长避短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最后关于攀不上关系。“关系”在国内就业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你及你的亲朋好友有多少能利用得上的人脉,就是为你平步青云的踏脚石。虽然这并非公平竞争,但是这可以说是哪个社会都共通的职场现实。英国也是如此,虽然起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层“关系”,所以就业才稍显公正。但是一旦慢慢进入英国社会后,你会发现有“关系”和没有“关系”对你的事业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对于此,也不用自怨自艾了。一个人首先要顺应社会,才能逐渐改变它。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更多地磨练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和人缘都得到他人的认可,自己为自己建立“关系”网,为未来铺路。虽然不易,但也会更有成就感。

 

我们老说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什么是“人才”?如果你能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依然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关系找到属于你的那碗粥,那就可以说——“你太有才了”!

Read Full Post »

读书小结

 
这周一来消息不多,二来自己犯懒,所以读报暂停一周。
 
总得写点什么吧。那就读书小结好了。
 
10月中回国归来,带了几本闲书。首先在飞机上看完了(至少是翻完了)单反数码摄影圣经。除了纸张优良,图片丰富,没什么优点。讲得中规中矩,不深不浅,还‘圣经’呢?真亵渎了。这好几十块银子花的啊!
 
随后在漫长的上下班地铁途中读完了《杜拉拉升职记》《巴别塔之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紫阳花日记》,现在正在读最后一本《求医不如求己》。
 
总的来说,都算好书。尤其今年在国内小火一把的《杜拉拉升职记》还是很值得推荐的。可能自己跟拉拉的职业有些类似,即使国内不同于鸟国,但终究还是有不少共鸣的。我还郑重地将书中的职场经介绍给LG,让他也赶紧临摹好在年终要求个提薪什么的。不过小说终究是小说,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人人如愿的。至少小说结尾处,拉拉和王伟就绝不可能在异地重逢,还终成眷属。当然这本书还是比较生动地刻画了国内外企中白领的生存情况,而且与其说这本书是给类似环境下打拼的白领的红宝书,倒不如说是给外企管理者的一个参考书。不论是管理、运营、人事,这本书都有所剖析。细节的事例就不多说了,要不该妨碍其他还未读过这本书的人下评断了。
 
《巴别塔之犬》和《紫阳花日记》,一个美国作家,一个日本作家,讲述的都是有关婚姻的故事。两个都有悬疑,但前者凄凉,后者无奈,基本概括了现代夫妻生活的现状。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07年的网络小说,本来不很期待会很精彩。但是还是被其中不少情节所打动。可能触动我的并不是某段字句,而是青春中都曾有过的记忆。
 
至于最后一本正在读的《求医不如求己》,纯粹是为了平时能稍微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并不指望着它能真有功效。必定这不是一本医术,而是一个被包装了的商业丛书。
 
我想在过一周,手头就无书可看了。每年回国回来带的书都只能坚持1-2个月。我家附近的图书馆虽然免费,但中文图书数量和质量都有限。英文书,我是懒得看的。光每日读报就够了。如果不是在鸟国,我可能也未必会有那么多心思用来阅读吧。因为国内的娱乐生活太丰富了,丰富到人很难踏实下来读书吧。如果是这样,我还是应该感谢鸟国,给了我一片可以偶尔审视他人和自己人生的书香天地。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