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9年1月

偶的2008

每次开始回首新的一年都是在过了农历新年以后,尽管西历的09年已经过了将近1个月。谁让咱个是中国人呢,呵呵。废话不多说,那么就开始写检讨吧。

2008年1月,还在国内度假呢。在鸟国呆久了,觉得这里最郁闷的就是天气。甚至偶一度觉得伦敦的冬天比北京还冷。结果,刚回去那几天,北京确实不咋地冷。可忽然某日大风降温了,白天都低于零下了,偶就跟lg说:“还是北京冷”。现在1年又过去了,偶觉得,恩,还是英国冷,嘻嘻。毕竟,北京是偶故乡。而故乡,总是温情的。

2008年2月,开始在《英中时报》上发表偶的‘每周读报’专栏。其实本来是帮Kan宣传她的展览的,结果却变成了读报,这么严肃的题材。让偶这个没有政治经济头脑的人每周写时评,有点太不靠谱。好在给安排在了文化版,这才有了点话语权,总算坚持了1年。一直以为根本就不会有几个人拜读,结果意外的在报纸某期的‘声音’版块中看到一位London的王女士的留言,说喜欢看偶的读报,而且还提了一些不错的建议。虽然她的意见跟偶妈对偶写的东西的评价大同小异,让偶甚至觉得这个伦敦的王女士可能就是偶妈。不过即使如此,也大大的鼓励了偶。因为没有读者,就没有作者。在此感谢那些一直关注着偶幼稚文字的人。

2008年3月,复活节提早到来。跟一组人马杀到了Cotswolds和Wales。虽然大段行程都是在车里,而且还发生了点意外,不过能到英国的乡间总是好的。这也是偶从去年不断在穷游上给大家推荐的,到英国就要去乡间,城市看过伦敦就可以了。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去过多少个国家和城市,而在偶尔逃离喧嚣的城市,体验亲近自然的美好。

2008年4月,London Torch Relay。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成为了藏独和其他反共组织的舞台,偶们怎能坐以待毙。不过不同于激愤的中国青年,偶觉得跟那些连中国都没去过的人对垒没有意义,只是用笔和相机纪录这一切。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顺便提下,为了签证,去了趟法兰克福

2008年5月,这1年的highlight。去了加那利群岛其中的Lanzarote和Gran Canaria。说多么多么好玩,不如看图说话。

2008年6月,中奖了。通过穷游发起的一个Contiki广告语大赛,偶有幸被大家票选为第一,获得了一个Contiki巴厘岛4日3晚的package。但是郁闷的是,偶人在英国,回国假期也有限,所以最终不能成行。为了转让这个奖品,偶真是费了不少工夫,想起来就郁闷。再次证明了一点,不劳而获是impossible的。

2008年7月,去了趟Winchester,体验了英国难得的夏日小镇风光;为了Orange Wednesday的deal,更换了手机network,结果就去看过1次电影;加入了lovefilm,把几乎所有Johnny Depp的影片都租来看了。所以7月总结就是“玩、电影、Johnny Depp”

2008年8月,随公司团去了葡萄牙。这才叫夏天哈。碧海蓝天,鸟语花香。不过好歹8月底重游了怀特岛,还勉强找回点英国夏天的感觉。

2008年9月,去了法国小城里尔;伦敦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然后回国度假(这也是5年来唯一1年之中回了2次家)。

2008年10月,在北京轮着番的见同学、朋友,再次被lg抱怨。去了动物园、798、后海、长城,还买了本北京的Time Out,感觉自己像个看什么都新鲜的外国人。(偶肯定被北京人严重bs了)为了不太落伍,只能时时在网上恶补一些国内流行词汇,至少不能下次回国时被人雷倒。

2008年11月,去了法国中西部几个地方。法国是偶去的最频繁的欧洲国家了,对的起法国给的申根签证了。月底,第二届东方电影节开幕,小小忙活了一阵。发布会遇到BBC World一说中文超好的外国摔锅。想偶在北语4年,也没见过哪个外国留学生可以说这么好,不服不行啊。

2008年12月,为自己的来年做打算。接手了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希望能够有所突破。话不多说,来年再来小结。

Read Full Post »

126日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泰晤士报》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说,牛年不会给中国人带来多少的繁荣。

该文章说北京的‘集权资本主义’模式已经走到了头。而人们忽视了中国目前的混乱、腐败以及优柔寡断。

文章说,牛年传统上象征着繁荣和富足,但现在繁荣似乎是越来越难了。文章列举了从中国的股市、经济增长以及银行坏债等一系列的问题。

文章最后说中国最终是会崛起的,但要采取新的模式,而不是它目前的"集权资本主义"模式。

它还说中国的2009年绝对是不容乐观的一年。”

这就是我进入牛年的第一天读到的有关中国的英文报章吗?说句实话,我很失望。前两周我一直没有提笔写读报的心情,因为一摊开报纸,不是说经济衰退,就是说失业激增。中国方面的报道也是如此,万变不离‘财经’二字。我想既然‘读报’被刊登在文化版,而且我也并非经济学家,无法做出中肯的点评,所以宁缺毋滥,不如不写。但是现在看来,我还是得就经济这事儿说点什么了。

就事实而言,英媒说的没错。中国飞速的经济增长背后掩盖着无底洞的泡沫豆腐渣。这个即使它不言明,中国政府也好,中国百姓也好,都心里有数。但是总不能说全球经济危机了,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第三强国(据最新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也必定不能独善其身。既然我们资本主义老牌强国不行了,你中国的“集权资本主义”(我们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也走到尽头了。你中国想在牛年独自繁荣,没门,怎么也要把你拖下水做落水狗。这可能也是资本主义变相的‘垄断’方式。

可悲的是,大过年的,我居然都没看到英媒报道中国人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的消息。相比两年前,我记得伦敦宣传中国文化年,春节还未到便在各个报纸上、地铁里刊登或张贴着春节的海报和诗歌。对中国城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有跟踪报道。今年我只在个别地铁站看到了牛年的海报,感觉宣传幅度似乎小了很多。听闻伦敦新任市长似乎对于中国文化并不感冒。就像他在北京奥运闭幕式与伦敦交接的时候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的尊荣一样,他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多少带着点轻佻和不屑。

倒是与一些英国朋友照面,他们笑容可掬地向你道贺:“恭喜发财”。我还真有些沾沾自喜,觉得至少英国人对中国文化还多少有些了解,知道用中文(其实是粤语)说“恭喜发财”。但转念一想,不对!他们可能只是照猫画虎,并不知道“恭喜发财”是什么意思。果不其然,问过几个英国本地人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一直认为“恭喜发财”就是英文的Happy New Year!晕倒。可能因为早期移民英国的主要是香港、广东、福建等地的人,他们又大多经商做买卖,所以过年当然要添好意头,互相道句“恭喜发财”。久而久之,英国人就以为这就是我们的“过年好”了。真应了那万变不离‘财经’,连过年都得和‘发财’挂钩,才能happy

看来只有当我们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才能将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力推向西方。我期待着有天我能听到英国人跟我道声“Happy Niu Year”,那才是真的牛呢!

Read Full Post »

 

Afternoon Tea at The Ritz

地址:150 Piccadilly, London, W1‎J 9BR

网站:http://www.theritzlondon.com

介绍:

      早在来英国前就听闻过伦敦几家高级饭店的英式下午茶,看到旅游书上那三层华丽的银器装盛的午茶点心,还有宛如宫殿般的用餐环境,真的让人想一亲芳泽探个究竟。

       今天neko带大家前往的是下午茶最出名的The Ritz (丽兹饭店)。这里的下午茶尽管要价不斐,却总是门庭若市。除了吸引观光客之外,也看到很多商务人员在享用餐点。虽说是下午茶,但是供应时间却是从早上10点半到晚上7点半。所以想要享受轻食餐点不必挑真正下午的时间前往

 

       步入丽兹饭店 ,整个人马上变得很有气质,服务生会帮你开门、拿大衣,然后按照预约的名单上座。

 

       桌上摆了精緻的瓷器与银製餐具,还有可爱的小灯。草莓果酱与奶油是等会儿配scone (一种扁平的圆饼 )一起吃的。下午茶的餐点都是固定的,最下层的三明治有Smoked SalmonEgg Mayonnaise with CressHamChicken and MayonnaiseCucumber with Cream Cheese;中间的scone则是有两种:Freshly Baked Raisin and Apple Scones with Devonshire Clotted Cream and organic Strawberry Preserve;最上层的甜点则是Assortment of Afternoon Tea Pastries with English CreamFruits of The Forest Compote with English Cream。只有茶的种类可以自己选择,总共有17种,连台湾乌龙都有。

 

    下午茶通常由最下层的三明治开始,味道最好的是鸡肉的。 吃得差不多时服务员会呈上新出炉热呼呼又软绵绵的scone 配上草莓酱跟奶油味道超棒!最后吃上层的甜点。真的是非常之甜,也非常之腻。巧克力蛋糕带有苦味还不错,其他的都是甜的太妃糖口味、甜的奶油、甜的饼干。这时候,就要回去再吃吃三明治调口味。服务生会随时拿著新的餐点为各桌补充,如果想要多吃哪种也可以直接跟他们说,算是高级午茶吃到饱吧!

 

丽兹英式正统下午茶的心得是,气氛绝佳,口味就有待加强了。不过一生中能体会一次也很不错呢!

 

注意:

       丽兹饭店用餐十分讲究。首先一定身着正装。男士必须是西服领带,光衬衫西裤是不可以的。酒店的衣帽间为此还免费为用餐的客人提供西服外套和领带,不过款式和大小就没那么多选择了。女士相对随意一些,不用穿礼服之类的,一般的长裙大方得体即可。当然运动装和牛仔裤绝对不行。还有用餐期间不可以拍照摄像,否则会被服务员上前制止。

 

订位

      可以通过酒店的网站预定,原价37镑/人。或者通过toptablelastminute等网站的特价预定,可能会减免2镑。通常要提前至少2个月预定。

价格:人均35镑起

The Grill at The Dorchester

地址:53 Park Lane, London, W1K‎ 1QA

网站:www.thedorchester.com

介绍:

      虽说The Dorchester最华丽的是它的下午茶长廊和宴会大厅,但是这里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位于酒店一层带有复古骑士公主风格的The Grill餐厅。该餐厅去年被toptable网友评选为toptable金奖的获得者,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

 

      餐厅周一到周六中午经常有set menu offer (特价定餐)。两道菜加一杯香槟是22.5镑;三道菜加一杯香槟才25镑。外加新鲜面包,厨师的意外小菜(通常在上第一道菜前上),还有甜品后的巧克力,都是免费附送的。所以根本不止三道菜,实在是物超所值。

 

      味道更是一级棒。相比我吃过的丽兹饭店的午餐三道菜味道要高出一筹。色、香、味可与我在伦敦最喜欢的One O One海鲜餐厅一较高下。而且要特别说明, The Grill是主要供应英式料理。虽然材料都是平时在一般的餐厅甚至家庭旅馆所用的鸡蛋、培根、香肠、猪肉、土豆和蔬菜,但是无论是食材的搭配、烹饪的火候和盛盘的精巧,都让这些平凡的菜式成为口感和观感的顶级之作。让我对历来乏味的英国食物改观不少。看来料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订位:通过toptable预定。可以先在toptable上注册它的newsletter,这样定期就会收到许多餐厅的打折促销信息了。

价格 人均 25镑起

 

>

<Madison‘s at The Washington Mayfair Hotel

地址:5 Curzon Street, Mayfair London W1J 5HE

网站:http://www.washington-mayfair.co.uk

介绍:

这家酒店也好,餐厅也好,并不算出名。我之所以介绍给大家是因为这里的性价比很高。周一到周日,不论中午还是晚上,都有10镑三道菜的特价菜单。虽然选择不是很多(二或三选一),但是两个人去吃就刚好还能点到不同的菜尝试。而且酒店的位置在市中心的Mayfair(最近车站:Green Park),酒店也是4星级,所以环境还是不错的。至于菜的味道,确实一般,不过也算物有所值,是一顿不错的经济型酒店餐。

订位:通过lastminute预定。

价格 人均10镑起

 

下期neko将带大家一起品评英伦的中餐:烧鸭、点心、羊肉串、火锅,我来了!敬请关注。(联系作者:nekofood@ymail.com

Read Full Post »

 

       大多数中国朋友可能都对乏味的英国食物并不感冒。但你恐怕很难否认一点,就是在英国总能找到可口的甜点。这也是不少女生来了英国就会体重狂飙的原因。

       今天美食馋猫neko将带你品尝伦敦的甜品小吃店。绝对让你看了之后有立刻购买品尝的欲望哦。

Bread Papa’s

地址:143 Oxford Street, London, W1D 2JB

网站: http://www.muginohousa.com

介绍:

第一次来到Bread Papa’s是经朋友介绍。虽然总店开在日本,但Bread Papa’s的分店已经遍步全球。说起牛津街这家泡芙店很特别,店里张贴着一个日历,除了原味泡芙,每天还会对照日历来销售一两种其它口味的泡芙——例如奶油、巧克力、香草、抹茶等⋯⋯每个都撒着雪白的糖霜,咬一口,奶油从酥脆的面皮里涌出来,凉凉的,浓浓的,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也有行人被奶油的香味吸引而挪不动步,不管饿不饿都先买一个品尝。意犹未尽的还可以打包半打回家与心爱的人一同分享。

 

推荐: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原味的,口味淡淡的,但是百吃不腻。此外抹茶口味的也不错哦。不过要吃上抹茶口味的就要去店里看日历表啦。购买半打比单买更划算哦。

 

Krispy Kreme

 

地址:这个在全球连锁,英国主要的商业区和火车站一般都有分店。Tesco内也有销售Krispy Kreme的甜甜圈。具体请通过它的网站用store locator查看。

网站: http://www.krispykreme.com

介绍:

       1937Krispy Kreme的创始人Vemon Rudolph从一位法国厨师手里买下了甜甜圈的食谱和品牌的名称。Krispy Kreme先在一般的杂货店贩售后来为了迎合顾客要吃热呼呼松软的甜甜圈而将店里的墙壁打个洞开始自家贩售。如今Krispy Kreme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世界上公认最美味的甜甜圈。除了各种口味的甜甜圈以外,店里还贩卖咖啡等热饮,可供人完整地享用一顿丰富的早餐或下午茶。

 

推荐:可以外带一盒12个的组合甜甜圈,一般6个原味的,6个其他不同口味的。用于party和好友一起分享。

 

Pure Waffle

地址:58 Duke Street, Mayfair, London, W1K 6JW

网站: http://www.purewaffle.co.uk

介绍:

由一对双胞胎兄弟经营 ,店员都是美女的Pure Waffle除了拥有好吃的华夫饼,还有让人宾至如归的亲和氛围。无论是举家会友,还是独自品啄,都是享受。

 

推荐:巧克力华夫饼

 

 

Harrods Cheesecake

地址87–135, Brompton Road, Knightsbridge, London, SW1X 7XL

网站: http://www.harrods.com

介绍:

      Harrods不仅是伦敦最知名的百货公司,它的美食天地(food hall)也尤为著称。其中最赞的是各种精美的蛋糕,让人看了食指大动。即使是对甜食不太热忠的人,也会当即变成馋猫。而且2镑多/块的价格比一般餐厅里的甜品还要便宜。再加上它香甜的味道和松软的口感,绝对物有所值!

推荐:草莓起司蛋糕

 

    下期neko将带你光顾伦敦的著名酒店餐厅并且传授你预定special offer的秘诀。

Read Full Post »

年度读报

想来撰写《每周读报》这个专栏已有将近一年了。起初抱着某种狭隘的民族情绪,总想在英媒的报道中鸡蛋里挑骨头,说明他们是如何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中国和中国人。写着写着我发现,我们何尝不是也在用一种偏颇的眼光审视英国,或者说与我们体制不同的西方社会呢?褒奖我们的文章,我们就称好;贬斥我们的文章,就叫妖魔化。中英媒体间,中英读者间,正在演绎一场新傲慢与偏见。而我的读报恰恰有幸在某个角度见证并记录了它。

 

回首这一年间,中国的确经历了不少大事件。春运雪灾、西藏暴乱、北京奥运、四川地震、神气升空,毒奶下架,到现下的全球经济危机……天灾人祸也好,国际盛事也罢,基本没让西方媒体消停过。就英国方面的报章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一、政治经济

西藏暴乱:

如果说2008年有什么事件在英国报章中出现频率最高,时间最长,那就是西藏暴乱以及后续的藏独分子扰乱北京奥运在世界各地的圣火传递。本来最应该成为世人瞩目的奥运会本身,似乎反倒成了‘配角’,怎能不让人愤懑!

 

我眼睁睁看着西方媒体如何指鹿为马,看着中国民众如何反唇相讥。但是双方的所作所为,既不能帮助西藏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不能帮助减少东西方对于人权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差异,只是在上演一场闹剧。无论是好心还是恶意,都被不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代表们所利用了。暴乱,总是会有;我们,定要冷静。

 

四川地震:

比起人祸,这场天灾确实来得突然。国家受到重创的同时,所幸的是,使我们更加团结了。抢救的,募捐的,国内的,海外的,大家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而英媒也总算放低了姿态,以人道主义关怀的口吻对这一惨剧进行了追踪报道。可能说到底,比起狭隘的政治立场和经济竞争,人才是生存之本。

 

北京奥运

回溯我今年的第一篇读报就是关于伦敦人抵制北京奥运。对于即将在不到4年后接手这一体坛盛事的英国人,他们对北京奥运的抵制可以基本归纳为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异议。政治上,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人权等问题向来是西方资本主义瞄准的靶心。我们只要在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处理不当,留下空档,势必就会引发西方媒体的围攻,帮助他们的国家引导那些对中国了解十分有限的人们加深这种无谓的仇视和抵制情绪。就算他们不打算用中国对达尔福尔人权问题的立场来作导火线抵制北京奥运,也会在别处找茬。至于经济上,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世人有目共睹。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当即,中国举办了一届史上最辉煌的奥运,难免不让这些曾经以为自己是‘日不落帝国’的子民泛起酸葡萄心理。说我们光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污染;说我们为了修建奥运场馆而让百姓迁居;说我们的经济都是建立在泡沫之上,实际上不过是世界工厂。即便有些确属事实,但也该稍微‘绅士’点,少在这隔岸观火,甚至还火上浇油。

 

奥运还没开幕,圣火传递就出现了多番阻挠,英媒更是大幅渲染。举办期间,负面报道也是不断:对环境、安全的强烈质疑,对某某‘假唱’‘退赛’和‘年龄’问题的冷嘲热讽……这奥运开得怎么这么不痛快,好像时时刻刻都有人戳着你的脊梁骨。除了像开闭幕式、比赛场馆、志愿者们大体得到了世人的好评,基本没落什么好名声。

 

可惜了这国人的百年梦想,就成为了政治经济全局下的一个牺牲品。

 

二、社会民生

假冒伪劣:

秀水的假货被英媒今年早前一报道,更是臭名远扬了。我其实挺同情那些无知(或明知故犯)的秀水商贩。人家混口饭吃不容易。要不是有那些追宠名牌又卖不起的人主动光顾假货市场,又怎么会有卖家屡教不改呢?可惜的是,我们的人均收入才多点,恐怕有些人攒N年的钱也买不起一个真的名牌包。而英国就算是底层的劳动工作者,甚至是领着失业救济金的人都能活得不差。搞不好他们身上穿的用的反倒是真名牌呢。当然,在自己经济条件有限的前提下追求奢侈品还是很不靠谱。但是不也正说明了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水平?说小资,为时尚早。还是搞好温饱,等大家都小资了,假冒伪劣也就自然少了。

 

环境污染:

英国其实环境好吗?比中国是好。但是如果它也有中国的人口基数,需要解决这么多人的生计而被迫成为世界工厂,那么它的环境也不会好哪去。十八世纪的伦敦就曾被称为‘雾都’,而这些迷雾的成分就是作为工业城市的煤炭渣滓,以现在的术语就叫‘可吸入颗粒物’。无非就是当代英国的金融业上去了,很少做重工业了,连轻工业都转到中国了。你可以指责我们环境污染严重,但是请不要忽视我们为此做出的努力。毕竟,我们的环境不好,都跑到外国定居了,你们的国家也有负荷不住的一天。说到底,大家都只有一个地球。

 

医疗卫生:

今年写过一篇名为没钱治病就不只是病人心口的“大洞”》的读报。其实看到这类关于中国因为贫穷而无法就医的报道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次看还是会很触动。中国是人多,疑难杂症也多;但其实中国的医疗水平在个别地区还是十分先进的。不过是我们的人均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人人享受这种优秀的医疗待遇而已。英媒报道这些,我觉得是关心多过批评。因为不得不承认,英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确实卓有成效。几乎人人都能拥有家庭医生,就算没有注册医生,一般的伤病也可以到NHS免费的Walk-in Centre就诊。相对在国内,光挂个号就得等半天。专家门诊还得额外支出。医疗保险只能涵盖很少和很便宜的药品。我也希望英媒能少关注这些社会阴暗面,但是首先我们要逐步采取措施,将这些问题解决好。

 

择业就业:

经济危机袭来,英国的失业率也在激增。每周都能看到报纸上某某公司裁员的消息。但是他们还是抽空报道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定经济危机是全球化的,中国8090年代生人又多,毕业生别说择业了,就业都难。不论你准备在哪国找工作,都需要重新审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好好为争取你的那碗‘粥’而奋斗。

 

奇人异事:

说实在的,英国媒体还挺八卦的。虽说我们地大物博,无奇不有。但是英国人也确实挺喜欢看这类奇人异事的报道的。比如世界最高和最矮的人,留着一头秀发的长发女,在iphone生产线上的打工女,通过网恋结合的耆老……我在国内都没看到过多少有关英国奇人异事的报道!看来英国人并不是只盯着政治经济等敏感话题,对我们千姿百态的日常生活也是喜闻乐见的。

 

三、文化娱乐

    音乐电影:

    对于英国人来说,中国及带有中国元素的流行音乐和商业电影虽非主流,但相关报道却并不算太凤毛羚角。从中国龙门阵乐队赴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到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中国的大众文化依然在不断渗透和影响着英国的多元文化。或许正是这种兼容并收的态度,使得在中国都不一定被认可的音乐电影,在国外反而获得了一席之地。在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面前,至少应该有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那就是音乐和电影,连通着不同肤色人心灵的声音和影像。不管是侧重哪一方面,我都期待诸如此类的报道能够越来越多。

 

    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在英国人眼中无非是粤式点心和中餐外卖。不过从08年的几篇报道来说,似乎开始有所改变。 例如,伦敦《Metro》曾刊登了一整版关于英国电视节目大厨Rhodes探访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 。之所以选择中国,一方面是因为热门,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对真正中国饮食的认识十分有限。“我们在英国说的中餐一般都是粤菜”,Rhodes说道。“很多相似的食材在不同地区用途却截然不同。比如,葱姜蒜在中餐中运用很广泛。但在焖鲶鱼时,在下面放姜丝和葱丝,则是为了增加少许风味。” 为了深度挖掘中国的食材用途和烹饪技巧,Rhodes还勇于尝试诸如蛇汤等多数老外望而生畏的料理。这些节目和报章无疑会对英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不过在欢喜之余,还是有很多英国人对中餐一知半解。比如‘北京烤鸭’和‘广式烧鸭’,他们就无法分辨。所以才有了‘封鸭令’的误解。‘封鸭令’的报道一出,海内外华人纷纷跳出来愤慨地指称英媒连鸭子是如何料理的都搞不清楚就来拆我们的台。但是如果我们的各项卫生指标通通达标,又何怕它来封鸭拆台呢?要想让英国人真正对中国的饮食叹服,除了要推广更多粤式点心和中餐外卖以外的菜肴,让他们吃得舒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吃得放心。

 

    娱乐人物:

    在英国最家喻户晓的中国的娱乐人物无非就是成龙、章子怡等电影明星。08年间,就曾有几篇关于这类人物的报道。例如,刘德华因在拍摄跳机镜头时臀部不慎碰到直升机驾驶舱操纵杆,致使直升机坠毁;巩俐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新加坡国籍。对于中国明星的关注,英媒还是很狭隘地局限在那么几个‘打星’身上。最可笑的是连华仔都被《Metro》报标榜成了“台湾”的“功夫演员”。既然他们搞不清华仔的出身,又何来关心巩俐的国籍呢?就算是娱乐大众,也要有所调查,有的放矢才好。我希望这类报道在2009年可以有所突破。

 

        总的来说,2008年英媒关于中国的报道褒贬不一,喜忧参半,但整体呈现出了多方关注的特点,对于让更多英国本地人了解发展中的中国还是利大于弊。必定,只有我们自己逐渐强大了,完善了,才能让人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我的读报如能折射出这一改变,足以欣慰。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