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8年2月

随着中国新年的到来,在英国各地的中国文化宣传活动也拉开了帷幕。今年,除了一些传统的节庆文艺活动,亦将有一系列中国新锐文化(设计、音乐、电影等)的演出和展览亮相英伦。
 
英国媒体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例如《泰晤士报》《独立报》《伦敦地铁报》《伦敦报》等便竞相对日前赴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的中国龙门阵乐队(Dragon Tongue Squad)进行了采访和报道。以下是一些报章节选:
 
……
作为今年在英国举办的China Now中国文化节的一部分,龙门阵成员Kirby LeeCrazy ChefJ-Fever有幸成为第一个踏足海外演出的中国嘻哈(Hip-hop)乐队。不同于诞生在美国街头的黑帮绕舌,他们的嘻哈更具中国特色。
 
“我们希望宣扬正面的嘻哈文化。因此演奏上融合了传统的中国乐器,歌词也是描述日常生活,不涉及毒品、暴力以及政治敏感话题。我们饶舌如何赚钱、泡妞,过好日子。”

他们利用汉语四声的特点,在歌词创作时特意以谐音避讳一些不雅词语,以确保唱片可以通过审核发行。比如,有段歌词写道“我X过一鸡”,他们就改变声调,让人听起来好像是“我漂过一季”。他们一再表示,“我们可不想进监狱”。
 
在如今充斥着爱情歌曲的中国流行乐界,嘻哈显然并非主流,但也悄然获得了相应的欣赏人群。Kirby Lee说:“如果你去迪厅看,那些小孩都是跟着嘻哈起舞。他们觉得西方音乐特酷、特有型。龙门阵要想火,最简单的办法是先在国外扬名,然后再回国发展。”。
……
 
另外,报上还刊登了一张他们的宣传照。三人穿着松垮的衣服,挥舞着手臂,摆出一付愤世嫉俗的样子。
 
很难想象英国读者看到他们的报道和照片到底作何感想。乍一看,可能误认是韩国或日本的乐团。细一看,会讶异中国乐坛竟有如此鬼才?还是把他们与反政府的社会分子划等号?又或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认知?

 
HSBC去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46%的中国人知道英国的首相是布朗或布莱尔。而相比之下,只有7%的英国人知道中国的国家主席是胡锦涛。更可笑的是,居然还有7%的人认为毛主席还在执政!英国民众对中国政府的了解尚且如此,又何况是几乎没什么英国媒体关注的中国文化呢?
 
而且大多数英国人所了解的中国文化,还局限于具有很强历史性与地域性的琴棋书画、舞龙舞狮、广式茶点等方面。对中国嘻哈音乐,恐怕是闻所未闻。从这点而论,总算让他们长了见识。
 
然而,嘻哈的饶舌节奏很快,就算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未必能全然领会,更不要说连音调都分不出的外国人了。即便是学过一些中文的英国人,估计也只能听个热闹。
 
既然如此,为什么英国人对龙门阵反而比中国人似乎更有兴致呢?
 
首先,英国是非常重视天赋(Talent)的国家。像X Factor, Britain’s Got Talent等文娱节目都是旨在从普通人中找出一些有特殊才艺的人,塑造成代表英国的明日之星。此外,各种各样的文艺奖项也是鼓励艺人们的一种必要手段。像今年刚刚举办的The Brits Award就属其一。相形之下,中国偌大的一个国家,有才艺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却缺乏一个完善有机的平台开发、培育和推广这些艺人。正经八百的科班出身的艺人,如果没有靠某部影片一炮而红的奇遇,基本都沉沦在娱乐圈。要不就屈就于潜规则,靠出卖色相不断往上爬。又或者有个把普通人家的孩子,凭借超级女声、快乐男生等造星节目而家喻户晓。小有名气后便以为自己就是个人物,甚至可以代表国家登台演出了,实在是贻笑大方。这些都是对有天赋的艺人的埋没伤害以及拔苗助长的例证。因此,近年来有些中国艺人选择了在海外发展,然后再伺机回国的路线。一来可以在相对健康的机制下保护自己的天赋,二来可以在海外寻求市场和合作机会。好比龙门阵,可以与英国的经纪公司合作,在海外发行和销售他们的专辑。他们此行,相信也是为了这一目的打前站。
 
再者,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却是多种族多国家人民的聚居地,因此对待外来文化始终有着兼容并收的态度。特别是作为首都的伦敦,一直以来都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每年伦敦市长都会拟订一个文化年,向市民宣扬他国的优秀文化,同时促进各民族融和。比如前年是中国年,去年是印度年。即便不是官方宣传的文化年,当他国节庆时,伦敦政府也会极力配合。比如在地铁里张贴中国诗画,在牛津街悬挂大红灯笼等,无疑都使英国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人文和风俗。至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和睦共存的前提就是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而相较之下,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取舍向来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比如,欧美文化,日韩文化,港台文化都是冲击中国内陆文化的龙头。我们现在统称它为“小资”。大街小巷各式酒吧、咖啡屋、西餐厅琳琅满目,连中餐也开始流行起快餐——这种美国速食的模式,或私房菜——这种日本的精致烹饪。人们追求的穿着打扮,不是日韩路线,就是国际名牌,中式服装和低成本的国货反倒成了外销品了。还有各种文化消费品,如影视、书刊、旅游等等,都是国外的比国内的畅销。要说印度离我们也不远,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我们更一直视为同盟,结果他们的文化几乎一点都没有渗透到中国的土壤中。也没见中国政府什么时候搞个印度年,穆斯林年。大城市中,如果有境外的文艺活动,也多半是欧美日韩的。中国人的文娱生活看似丰富多彩,其实非常贫瘠单一。连电视台的那点娱乐节目都是复制国外的。难怪参加节目选秀的少男少女以为自己是国际明星了。因为他们受“小资”文化影响太深了,乃至发扬光大成更恶劣的“媚俗”文化了!假使文化上,我们能够结合已有的中国传统和新兴文化,外加成比例地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那还怕代表不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可惜如今,连龙门阵这么个小乐团,在国内都混不下去,得跑到国外来演出造势。只因为他们玩的不是流行音乐,而是街边的嘻哈饶舌。在一段采访中,Kirby Lee谈到他选择嘻哈这条音乐之路,大受身为公务员的父母白眼。他们觉得儿子不务正业,但Kirby反而因嘻哈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吸引了更多同好的眼球。

 

最后,祝愿龙门阵在英演出成功。至于能否实现他们所期望的在国外扬名,然后回国发展,除了他们自身的才能,还要取决于国内对待具有天赋的艺人以及多元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们期待嘻哈席卷中国的一天。

Read Full Post »

 

2008215日, London Lite第十版的Message Board上刊登了近整版伦敦民众关于“是否英国该联合抵制参加北京奥运”的讨论。

 

激起民众讨论的起因是中国在苏丹达尔福尔地区冲突中采取的政策有失人权。

 

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备受西方社会争论。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如今又跟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扯上了关系,看到标题的那刻,不由得心中一颤。

 

Should the UK boycott Beijing? 那我们就来看看作为北京之后的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市民是怎么想的。

 

赞成派:

South ActonRobert说:所有人都该以身抵制北京奥运,让中国知道他们对待人权的方式是错的。

 

西南伦敦的Teresa说:中国从一开始就不该得到奥运主办权。如果他们一早就被禁止申办,那我们也就不用进退两难了。

 

伦敦的George说:中国人不仅把奥运会看成一个体育赛事,而是以此来向世界耀武扬威。即便大多国家联合抵制参赛,他们也照样会进行。

 

同样来自伦敦的John说:我认为我们应该退出北京奥运以抗议中国的人权问题。然而我们的首相布朗一定不会支持这一举动,因为这样会妨害他和中国的生意。我们应该施压给其他国家,一同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让他们被迫接受他们是错的。运动员当然想为国争光,但是赢得或参加北京奥运不能帮助那些在中国或苏丹被迫害的人。

 

英格兰的Frank说:所有宣称支持人权的国家,如果他们参加中国的奥运会,那只能说明他们是伪君子。我们就等着看看哪些国家会把自己的运动员派去参赛吧。

 

反对派:

IslingtonBen说:抵制北京奥运会让两国陷入针锋相对的局面,他们一定也会抵制2012年的伦敦奥运。中国是体育大国,他们不来参赛,对伦敦奥运是个灾难。另外,他们支持达尔福尔的政权也不足以引发这么多的批评。

 

WhitechapelSteve说:为什么要谴责中国并抵制北京奥运?中国没有派兵去杀苏丹的人。但美国却派遣部队到伊朗和阿富汗,杀害了数以千万的无辜百姓。中国可能是和苏丹政府交好,但不代表他们不能主办奥运。

 

BermondseyMatt说,如果我们按照斯皮尔伯格的逻辑退出奥运,那么我们应该抵制所有在美国举办的奥运。因为美国支持以色列和智利前皮诺切特政权,一样没安好心。

 

两面派:

RedbridgeSue说:我认为英国该抵制北京奥运。但是零售业巨头们一定还会继续使用中国低廉的商品,因为人都是这么贪婪,想以最低的价格买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外伦敦的Francesca说:我们是可以联合抵制北京奥运,表明我们对于达尔福尔人道主义危机和中国人权问题的立场。但是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这样做将无补于事。即使我们的政府不置可否,但其他国家就会跟着抵制吗?或许有些国家会,但是大多还是会派出运动员,因为不去一来有失公平,二来有些国家也有意袒护中国。又或者,中国依然会举办奥运,向世人展示他们的义无返顾。

 

看完上述伦敦市民的言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定是满腹不平的。但抛开民族情绪后,平心而论,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权问题。比如去年英国媒体报道的,中国政府因兴建奥运场馆而责令附近居民搬迁,是确有其事。对于拉拢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有良好外交、商务、军事多重往来的,也可说是屡见不鲜的一种政治手腕。我对此不想过多评述。人权问题,不是一个市井小民可以一语道破的。既然中国人自己都说不清人权问题的是是非非,那么生活在大洋彼岸欧洲岛国的民众又怎么能正确无误地理解中国的人权和内政?因此,我们对以上的言论,不论对错,都要宽容。

 

鉴于英国媒体历来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抨击,致使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或对中国了解尚浅的英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先天的排斥。那些赞成派的人,就属于这类。他们言论看似犀利,但其实空洞无物,只是排遣一下他们的抵制情绪而已。说拿抵制奥运来勒令中国政府肃清人权问题,甚至说到贸易禁运,简直是幼稚。不错,奥运是不单是个国际体育赛事,它确实呈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把它和人权挂钩,并以作为把柄,是十分可笑的。因为奥运不论是对于参赛的运动员,还是观看的老百姓,所关心的都是也应该是体育竞赛本身,而不是国家对于某个事件的政策。

 

再说那些反对派的,因为美国介入他国内战在先,相较之下中国只是在外交上协助喀土穆当局组织向达尔福尔派遣国际维和部队,没有杀人放火,犯下任何倒行逆施的罪行,因此不应当受到如此激烈的谴责,自然也用不着抵制参加奥运。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在帮中国说话,但其实依然是拿人权说事儿。只是因为有美国挡在前面,中国才堂而皇之地免受指责。但英国人怎么就忘记了,作为美国的第一盟友的英国,不也介入了对伊朗和阿富汗的战争?这又算不算有碍人道主义和有损人权的行径?难道其他国家也应该联合抵制伦敦奥运?所以说,人权和奥运这两件事,本来就不应该混为一谈。

 

最后说说那些两面派的。这一派可以说是最可气的。他们没有赞成派那么头脑简单,一定要抵制北京奥运。他们不抵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的种种好处和国际影响力。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因为吃了中国的,用了中国的,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软,所以不说也不写中国的坏话。但是手虽软而心不慈,比那些直接发言批评中国的更伤人!

 

除了这三派言论,该版还附了一张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夺冠的照片。运动员们手捧鲜花,面露笑容。她们有什么错,竟成了不顾人权的国家的人民代表?受到抵制的奥运主办国的运动员?英国人群起而攻的对象?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英国人的人道?

 

办奥运,不简单,但应单纯。对于敏感的政治问题,自有各国政府解决。对于普通人,还是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场单纯的体育盛事吧。

Read Full Post »

 
2008年2月13日,笔者应邀来到伦敦市中心的Asian House,观看了年轻华人平面设计师杨勤的个人展出。展厅坐落在Asian House的一楼,面积不大,但所展出的十余件设计作品全部出自一位年仅23岁的中国留学生之手。她的名字叫杨勤,目前在伦敦艺术大学攻读平面设计硕士学位。
 
杨勤个人展的主题是“革命”(Revolution),主要以70年代文革为背景,将政治宣传海报的人物和场景加以卡通化,以全新的视角诠释这一中国历史和文化运动。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冲出文艺界,深入工农兵”等作品,简明易懂,诙谐生动。不少英国友人观展后都表示作品十分新颖,让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经主办方Revelation Art & Media的负责人介绍,此次借着中国新年的到来,我们筹划在伦敦举办一系列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展览,为英伦受众呈现新兴旅英华人的创意作品,增进中英在设计、媒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年前我们从伦敦Chinese Design Region (CDR) 推荐的设计作品中选中了杨勤设计师的Revolution系列卡通,于是与之和Asian House合作了此次展览。中国留学生中不乏像杨勤这样的年轻设计师,确实另人印象深刻。希望以后有机会与更多的华人设计师合作办展。
 
现今,许多留英文科生普遍觉得在英国就业难,找到对口工作更难。杨勤认为,除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参加一些设计或媒体的民间组织。比如CDR,集合了所有在伦敦的华人设计师,旨在推广中国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打入英伦。此外,还可以多去看看在英国各处举办的设计展,从中结识一些展览的主办者,为自己寻求机会。
 
杨勤除了搞平面设计,还于去年创立了她的个人网站(www.matizjazz.com),主要推销她亲手设计剪裁并制作的布偶及其他设计作品。杨勤说,英国,特别是伦敦的机会很多,但一定要自己懂得抓住。
 
杨勤的个人设计展将于2月11日至3月15日在Asian House免费对外开放。详情请查阅Asian House的宣传品。

Read Full Post »

 
眼看情人节就要到来,说两个爱情典故应应景儿。
 
典故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个故事是家喻户晓。梁祝小提琴的主旋律也是耳熟能详。还有后来的电视剧,梁小冰主演的,这个冗长的,也没赚多少眼泪。

大学时有个叫梁文才的追我们宿舍一女生。屡献殷勤未果。我们总结是因为他和梁祝里面的反面角色马文才同名,因而一提起什么”文才“,就觉得是个龌龊之人。看来以后家长给子女起名可真得留神了。

 
典故二:周武王和商青君

历史上周武王是确有其人,跑不了;商青君则是90年《封神榜》中虚构的人物,武王的妻子,周朝的王后。正史上周武王的正妻叫邑姜。

我这里讲的是电视剧里周武王和商青君的爱情故事。

初识在西岐灵台工地,巡查而来的武王(那时还是二王子)邂逅女扮男装的商青君。武王嘉许商青君为国出力,但见她文质彬彬,便劝诫她回家读书,他日以文报国。商青君见武王体恤平民,仁德兼备,于是芳心暗许。

后青君母亲病逝,又遭三王子伯安屡次戏弄,于是决定在灵台祭奠过为纣王害死的父亲后,独自离开西岐。

在灵台上,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灵台一角亦被雷劈。青君避雨之际又逢武王巡查。(这个武王也挺闲的)武王见青君瑟瑟发抖,为其披上蓑衣,自己甘心淋雨。谈话中,武王得知青君乃日前在工地有过一面之缘的小兄弟。两人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可惜,此情此景被三王子伯安撞破,并向文王诬告两人‘幽会’以至触怒上天,使得灵台受损。武王为‘赎罪’并向苍天祈福,毅然答应替父禁食一个月。

期间,青君前来探望有气无力卧床不起的武王并亲自将没有经过烟火煮食的胡麻汁喂送至武王嘴边。武王还有意无意地摸了一把青君的小手。两人情愫已生。

到文王辞世,临终交待遗言,也提到青君贤惠,可母仪天下。武王即位,顺理成章封青君为王后,两人终成眷属。

再后来,两人一起讨伐商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

中国人传统含蓄的感情,两人演绎得绘声绘色。至今历历在目。乃荧幕中经典模范夫妻形象。

 
中国人讲求随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情人节,不过是个契机,至于能否让有情人关系更进一步,那还要看另一层机缘。总之,祝愿各位抓住各自的缘分。情人节快乐!

Read Full Post »

盘点猪年

 

中国时间已经跨越至鼠年,而英国时间还算个猪尾巴尖。赶紧盘点下过去的一年。

2007年2月,猪年开始。

2007年3月,第一次踏足非洲。在摩洛哥乘着当地人的老式奔驰出租,纵横摩洛哥,夜宿撒哈拉。难忘黄沙万里,繁星点点,野猫共眠。

2007年4月,正式被提升为Team Secs,其实只是换个职称,杂事更多,正事更少,而且随叫随到,绝不能说No。

2007年5月,May Bank Holiday,去了巴黎和查提利。由于没注意Eurostar的车票日期而迟了一天出发,花了银子重买了机票,五天的行程并成三天,又是一次暴走之旅。

2007年6月,组织朋友集体参加Walk For Life10公里竞走,为AIDS&HIV募集了40多胖子。途中在泰晤士河畔小憩,有家餐厅的冷盘还不错。最后得了块奖牌,挂在我的大脸猫身上。

2007年7月,去了西班牙巴塞罗那。是老公年度最爱的城市。住的apartment hotel尤其赞。大眼睛上窜下跳也很方便的说。还有沙滩上裸体日光浴的美女,养眼。

2007年8月,August Bank Holiday,三天玩转南法蔚蓝海岸和摩纳哥。马赛海鲜汤,喝不惯,太多刺;嘎纳影节宫,一个明星没有;尼斯老城,一般一般。摩纳哥,宫殿赌场,的确震撼,进门十欧,玩老虎机,又输十欧。

2007年9月,每天挂在穷游网,迅速荣升N袋长老,参加英伦帮聚会玩杀人,收发各地明信片近百张。

2007年10月,婚礼一周年,The Dorchester的Three Courses真不赖,色香味仅次于One-O-One;帮伙筹划东方电影节,联系了半天,某侨领居然一直尊称我为“先生”,晕倒。发布会上,结识N多媒体中人,巧遇北语学姐陈晶晶,都是收获。

2007年11月,生日,变老的症状就是开始不断回忆并小结,补写了几篇陈年游记。

2007年12月,圣诞回国,赶场吃饭,感受国内的变化,开始做长远计划。

2008年1月,读书、写作,计划新年工作、投资、旅游动向。

猪年,总的来说,没什么大事。晃晃悠悠地日子就过了。

鼠年,希望生活更有规划,有目标,并且积极实现。

Read Full Post »

媒体

 
上周在伦敦Metro报上刊登了大版面广州火车站滞留人群的照片。其中一张特写一个妇女因拥挤而休克,被人们高举过头。标题是"You think your train is busy?"
 
是啊,每天在早高峰乘坐经常晚点断轨的central line,每每被挤在门口,压根没人肯往里挪。有好几次也差点晕厥,不过都及时得到priority seat,才缓过劲来。但这个跟现在国内因暴风雪阻隔的春运交通来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据报道,温家宝总理亲自前赴广州火车站慰问不能回乡过年的外地劳工。春晚也临时加了诗朗诵的节目——抗雪赈灾。
 
我回北京时,也有一周赶上了大风降温。但暴风雪这种程度,已经多年未见。看到国外对中国天灾人祸的报道,心里面难免疙硬。尤其火上浇油的是配合了这个标题,这个不是滋味,好像颇有点隔岸观火的意思。在伦敦每天乘坐地铁上班的人看了这照片、这报道,立刻踏实了,不再抱怨伦敦地铁拥堵了。娘的,英国人不会去想,中国南方有多少省份受灾,多少地方断电,多少路被雪封了,多少屋被风掀了,多少人为了回家连命都不要了。英国人想到的是,幸好这里是英国,不是中国。
 
我每次看到这类以高姿态看待中国各种问题的报道就一肚子气。从去年年底开始,我还特意收集起伦敦的免费报纸里所有有关于中国的报道文章和图片,不论篇幅到小。通常每周都会至少有两三篇,大多是老生常谈的中国经济、人权、民主、环境等问题。正面的,寥寥无几,也就说中国经济增长迅猛什么的。负面的一大堆:半身截肢的女孩没钱治疗必须用篮球接在下体来行走;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强迫奥运场馆附近居民搬迁;中国人偷渡欧洲在海上被抓等等。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英国人的眼里想不卑微都不行。但这样的报道显然是迎合了英国这个自以为日不落帝国的岛国人民的阅读趣味的。于是这些偏颇的报道加强了英国人对中国的误解;而英国人固步自封的先天优越感又使得媒体一味地追踪第三世界国家的负面新闻。如此这般,恶性循环。
 
原以为在国外,可以听到媒体不一样的声音。不像在国内媒体有太多政治色彩,敢怒不敢言。结果呢,声音是不一样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国内,媒体鼓吹中国共产党如何爱民如子;在国外,媒体抨击中国共产党妨害人权。在国内,媒体宣称北京赢得奥运房价攀升;在国外,媒体批评北京借助奥运让居民流离失所。在国内,媒体说黑的是白的;在国外,媒体说白的是黑的。到底是黑是白,有时候掉个个儿,有时候掺和着来。全当考验了民众的阅读理解了。
 
刚开始剪报时,我还在旁边加点评述。现在发现,报道既然是千篇一律,我的评述也不外是车轱辘话,没什么真知灼见。必定我是个边缘人,既不属于中国媒体,也不属于英国媒体。没有组织,也就不受任何体制和纪律的约束。最后无非是发发牢骚,就算自由撰稿人吧,呵呵。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