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08年11月

上周伦敦《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 报道,36岁的英籍华人史蒂芬·(Steven Lee) 和女友杨荣 (音译) ,因一场英国入籍考试骗局而被捕。

经路人检举,警察在李与杨的宝马车里发现了无线电信号发射器,手提电脑和谍报工具。原来,他们是在利用这起设备,将试题答案传给正在里面参加考试的一名华人。

这名华人用微型相机把电脑屏幕上的试题照下来,用无线方式传给外面宝马车里的人。车里的人然后将正确答案传到他佩戴的微型耳机里。

这位华人根本不懂英语,可是却能蒙混过关。警察还抓获另一名参加考试的华人,他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试图欺骗考官。

报道说,李与杨两人居住在一座价值60万英镑的豪宅,警方因此认为,他们可能帮助了不少移民以欺骗方式通过了入籍考试。两人被法官裁定罪名成立,入监8个月。

参加考试的两位华人也因欺骗行为受到惩罚:他们要做180个小时的社区劳动。

入籍考试是去年4月开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新移民能融入社会。

在《旗帜晚报》的网站上,有网友发帖,表示对政府从轻处置入籍骗子不满。一位网友说,对这些以欺骗手段入籍的人,政府不遣返他们,却只要他们做一些社区劳动加以惩罚。这简直是个天大笑话。

看到这样的报道,如此不争的事实,虽是在意料之中,却是情理不容。想来今年从电视台报道秀水假货案到贩卖盗版光碟的华人在伦敦被杀,继而到前些日子纽卡斯尔两名毕业生因赌博诈骗被杀以及50名中国学生因申请材料作假而被勒令退学……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中国人已经彻底成为了英媒眼中“假”与“骗”的代言人。而且讽刺的是,我们还被称为使用‘高技术’作弊的骗子。放眼当前越来越多的申请加入高技术移民计划的华人,难免不让英国签证官和用人单位揣测他们的‘技术’含量到底是什么?

就事论事,错在我们。英国媒体报道出来也不过是应允了最近这股‘打假’风。我们中国人的名声也不是被这一两个投机倒把的人给丧尽的,是太多太多相似的事例,让人捶胸顿足。

想必坑蒙拐骗绝不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那么究竟为何我们就得指望着这些伎俩过活呢?

一、华人在海外就业难。语言就是一大难关。身份也是问题。我们既然找不到工作,又不能像失业的本国人一样享受福利待遇,那我们只能利用我们中国人聪慧而变通的脑瓜‘自力更生’。只要能赚钱,我们无所不能,无孔不入,无法无天。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同一个原因,有些无法顺利取得成绩单学位证、签证、驾照、护照的华人顺理成章地想到了通过‘第三只手’达成目的。这也促成了华人‘中介’‘枪手’市场的火爆。

二、财迷心窍。经营‘地下生意’的华人中不乏一些高学历、高技术的年轻人。这些人有的已经在海外多年,语言也不错。不过在西方社会作为非主流的人群向上爬终究少不了受人白眼,而且到了一定程度也很难有更大突破。于是这些人开始从事自己的‘小本生意’,而且可谓是一本万利。就像被抓获的这对华人,都开上名车,住上豪宅了!这不比在英国人手底下干得痛快,挣得更多?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不是吗?不过我们似乎对钱的追求与热爱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道德和法律准则。身为中国人都知道生存压力大,人人都是拿钱权当尺子衡量你。你要不愿意被别人鄙视,就只有削尖了脑袋往上爬。在海外的人也是难逃这‘潜规则’。尤其这些年来,随着出过国的人越来越多,早已不像从前还对留洋的人有些憧憬。现在海归都变海带了。所以大家索性选择做海漂,在国外‘混’日子。混的好的,不少都是高技术倒爷;混的一般的,是拿了工签给英国人卖命的;混的差的,各行各业打零工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样一个金字塔,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同胞一个又一个的跨入‘倒爷’行列,继续用我们炎黄子孙的颜面交换他们‘幸福安乐’的生活。

三、英国警法太人道。我不想破口大骂英国警察都是白吃饭的。但是如果不是有人举报,如此‘高科技’的作弊手段,估计他们还真发现不了。或者等他们有所觉悟的时候,人家又换了新的手法。还有英国法律,是够‘人道’的。骗人的可以只做8个月牢;从骗的也就劳动劳动,免费的gym。换了在国内,哼哼。难怪有那么多华人想钻这个空子。

综上所述,还归根于我们华人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如果有更多的华人通过自身实力地在鬼佬公司中站稳脚跟,跻身中上层管理层,那么自然也会产生更多工作机会给其他华人。我们要逐渐形成华人帮华人的双赢模式,而不是华人骗华人的两败俱伤。不过在此之前,让我们还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不为了为国争光这么伟大,仅仅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

Read Full Post »

 
在此为朋友摇旗呐喊一下,偶这个Press Officer做得够敬业的了哈:)
 
缓引刊登在《英中时报》上的报道以及电影节在伦敦的日程表:
 
20081120127,第二届东方国际电影节将于英国伦敦举办,这将是中英两国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的特别节日,也是备受英国各界瞩目的华人文化盛典。

1120电影节发布会将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召开,组委会将发布影讯和电影节发展动向,Harriet Evans教授、Graham Benson先生、Gavin Maxwell先生等业界名流将应邀与会座谈。

112126日,东方电影节展映周将设于伦敦市考文特花园著名的Odeon电影院。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夜宴》,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贾樟柯导演的《东》以及获选的独立电影和新人导演处女作等20余部影片将分单元上映。期间,第二届一分钟电影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将通过BBC设于英国各大城市市中心广场的大屏幕在英国全境展映。

121127,电影节还将在牛津举办一系列讲座、工作室等活动。

注册于英国的东方国际电影节是由英国电影协会和英华国际出资,由包括BBC Big ScreenREC纽约纪录片双年展、中国儿童电影学会、Covent Garden Odeo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学时事报、英中时报、龙裔传媒、迦南旅游、“EGOO”、“水晶年华”、“C³”、“Yong”、天狮集团、紫禁城影业等合作伙伴协力打造的,以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大型影展和交流活动。同时,电影节还得到了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全英学联和牛津学联、“时代中国”以及牛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2007年,首届东方国际电影节成功地将近30部中国优秀的新人导演作品带到英国,经过系列中国电影展映和专题讲座、研讨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英国业界资深人士和热爱中国文化的海外影迷,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跨国交流平台。同时,电影节获得了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BBC、英国4频道、凤凰卫视咨询台和欧洲台、《电影世界》、《大众DV》、北京电视台、《英中时报》、《新欧侨报》等中英30余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今年的电影节不仅将邀请所有在海外具有发行权的影片参展,在其展映片目中还纳入了大量中国新人电影导演的作品,如小江导演的《梦影童年》,《PK.COM.CN》,崔子恩导演的《夜景》等,致力于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高效的国际推广服务,促使更多适合中英跨国制作的电影方案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电影节获得立项。同时,电影节的一分钟电影创作大赛打破常规、发散思维,要求参赛者在一分钟内完成影像艺术独白,而获奖作品将通过英国各大城市市中心广场的BBC大屏幕展映

电影节总导演孙晓晓,总监制肖洋表示,电影节的目标是将组织者职业化,活动专业化,每年一度,在海内外各界的支持下,将之发展成为英国多元文化的年度经典活动品牌。

带着促进中外电影交流与合作的务实理念以及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期冀,东方电影节充当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200811月,电影节的礼炮即将点响,让我们为之喝彩。

更多详情参见网站www.filmingeast.org  

 

FESTIVAL SCHEDULE

PRESS CONFERENCE & SEPCIAL SCREENING

(free admission)

Venue:

Khalili Lecture Theatre
SOAS Main Building
Russel Square
London WC1H 0XG

17:40-19:10

One Minute Award Top 5 showcase
ShortsYi, Writer’s Blog, Five Elements
Festival Press Release
Panel

19:10-19:30

Drink Reception

19:30-21:30

Special Screenig: Bing’ai

 

LONDON SCREENING GALAS

(full pass: £15 / student £10)

Venue:

Odeon Cinema Covent Garden 
135 Shaftesbury Avenue
London WC2H 8AH

Tickets sold at SOAS Press Conference, Odeon Cinema box office and online:www.odeon.co.uk

21st NOV.

17:00-18:00

One Minute Award Screening
Dragon Page Gala 
(free)

23:00-00:30

FENG Xiaogang Film: Banquet (£5)

22nd NOV.

11:00-13:00

Forbidden City Gala: PK.COM.CN (£5)

17:00-18:00

Dragon Page Gala (free)

23:00-00:30

FENG Xiaogang Film: Assembly (£5)

23rd NOV.

11:00-13:00

CFS Gala: Four Little Shaolin Kongfu Stars(£5)

17:00-18:00

egoo Gala (free)

23:00-00:30

Crystl Gala: Postman in Shangri-La (£5)

24th NOV.

17:00-18:30

Talk & Reception

18:30-20:30

Grand Gala: The Warlords 
(£7.5 / student £5)

23:00-00:30

ZHANG Yuan Film: Little Red Flowers (£5)

25th NOV.

17:00-18:30

Tiens Gala (free)

23:00-00:30

Documentary: Though I am gone (£5)

26th NOV.

17:00-18:00

C-cubed Gala (free)

23:00-00:30

Canaan Gala: Dong (£5)

Read Full Post »

国籍化和国际化

 

1113,《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著名演员巩俐决定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新加坡国籍,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巩俐曾出演过《艺妓回忆录》、《满城尽戴黄金甲》等片,她与一名新加坡富商结婚。

 

文章说,一名网民在网上论坛上发表评论表示,所有的叛国者都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们应该坚决拒绝和她保持任何进一步的联系。

 

但文章说也有许多人对巩俐的决定表示理解。

 

―――――――――――

 

我初看到这则报道,有点惊愕。因为我压根就不知道巩俐早在96年就嫁给了新加坡人做媳妇。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巩俐与张艺谋焚身以火的剧情中。(汗。。。)

 

好吧。在一番‘考古’后,我接受了这个事实。那就是巩俐已经嫁为人妇,而且顺理成章地做了狮城媳妇。但不少中国‘愤青’却又泛起了酸葡萄心理,群起攻之,重者怒其“背叛祖国”,轻者怨其“伤害感情”。

 

反之,维护巩俐的人则称:一、巩俐为了爱情和婚姻,所以“嫁鸡随鸡”,加入了老公所属的新加坡国籍;二、巩俐为了恪守孝道,照顾公婆,所以决定定居新加坡,加入新籍;三、巩俐加入新加坡这一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国家后,可以有更多的拍片机会。

 

不论是褒是贬,是骂是赞,我都觉得很无趣。

 

其一,一个人选择跟什么人结婚,在什么地方定居,加入什么国籍,除了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可以稍加参与意见,干其他人什么事?影迷思路挺逗的,合着你看了她的电影,成了她的粉丝,她就要按照你心目中‘偶像’的方式来过活?我承认,作为公众人物,势必要保持社会认可的形象,要有所牺牲和取舍,但绝不是成为被人摆布的玩偶。一个自由平等的个体在如今的时代连自己的人生道路都不可以选择,还要看不相干的人的脸色行事,这不是笑话么?那些为巩俐辩护的人也不必费尽心思地帮着找理由了。不管是出于什么思量,她入籍都是她的事。好也罢,坏也罢,期间和之后的酸甜苦辣还不是她自己体味。

 

其二,什么全球化,国际化,都是屁话。难道只有次贷危机才能显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要知道人类发展史中,起先就没有国家的概念。中国平民到了上两个世纪恐怕还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以为只有东方一条龙呢!也就是近几十年,国籍化愈发明显了。“我要成为哪国公民,才可以享受怎样的福利。”“中国的护照是如何如何没用”,这些都是一些海外留学和咨询网站讨论的话题。我觉得身为中国人,我是非常自豪的,但在当下的环境下,也不得不说是无奈的。中国不肯承认双国籍,虽然有她的立场,但是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一部分爱国而又不能归国的华人子孙。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国籍和国家的界限也不过是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一个阶段。我不敢说在我有生之年中国就会实行双国籍,也不敢说N白年后就能实现真正无国界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加入哪国国籍,在哪国生活而彷徨困扰。因为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身上流淌的中国人的血脉。所以无论你是什么颜色的护照,还不都是那张黄色的脸。还有什么好辩解的呢?

 

其三,媒体真是杀人不眨眼,在哪国都是。诚如其一所云,既然一个人加入什么国籍跟旁人无关,那媒体也不能老打着‘社会舆论代言人’的旗号来干涉他人的私生活吧。换了要是普通老百姓入外籍,怎么没人报道了?难道就全无代表性了?不过就是知名度不够高,新闻效应不够大罢了。要说我们的媒体同志,也不容易。‘敬业’到巩俐前脚一入籍,后脚就把影视圈近些年来已经和嫌疑入了外籍的名导名演一股脑全抖落出来了。据报道,还有记者把电话都打到某‘嫌疑人’家里去了,天天骚扰,想逼人上吊还是怎么着?难不成屈打成招,画押定罪你们就开心了?要说中国是这样,我们屡见不鲜。别的国家也都是一个德行。韩国媒体逼死几个艺人了?不是服药的,就是跳楼的。都是无法承受媒体之‘轻’造成的。日本也是一样。号称媒体能把一个艺人迅速捧红,也能毫不费吹灰之力把她打入地狱。所以日本的偶像生命都是很短暂的,因为要全天候地跟媒体打游击,猝死是难免的。还有英国,对,英国。别以为英国人绅士,媒体就严肃。要不巩俐的入籍的事情怎么这么快就跟风报道到英国了?而对待英国本土的艺人,他们也是很‘狗仔’,很八卦。比如,现下ITV每周播放的X Factor选秀节目。上两周Diana一抱病缺席,媒体就开始八卦说她装病,去拍了她party时尖叫的场面。别管真的假的,你都毁坏了一个还没踏入演艺圈的未成年女孩的形象。她对娱乐圈的认知和对自己情绪的掌控还不像成人。如果因此走上了绝路,那媒体就是刽子手。当然,如果她坦然面对了,那就说明她是适合在娱乐圈生存的。但这又有什么好庆幸的呢?所以我从来不羡慕那些身价百万的明星,因为她们在光彩的背后都在默默承受我们无法体会的压力。我宁愿做个无名小卒,也比被唾沫星子淹死好。

 

好了,以上就是偶本期读报的心得。什么时候国籍化能被国际化取代了,我也就不用在英国做我的文字杀手了。

Read Full Post »

 
一、行程时间
2008年11月7日-11日 (5日4晚)

二、行程路线
London-La Rochelle –Tours – (Tours Loire Valley)-Nantes-London

三、人物
偶和LG

四、签证
签了法国的申根

五、机票酒店
机票:Ryanair
先订了从伦敦往返La Rochelle的机票,虽然提前订,但是那时没有打折(由于偶需要申根签证,所以临时决定的机票),1人约40镑。
后来Ryanair打折时,订了从Nantes回伦敦的单程机票,含税才1p,以此节省了时间和从南特回La Rochelle的火车票。
酒店:第一晚在La Rochelle是IBIS CENTRE。第二和第三晚在Tours是ETAP。第四晚是Nantes的Hotel du Tourisme。差不多都是一晚43欧一间双人房。

六、换汇和花费
换汇是提前2周通过www.crowncurrencyexchange.com换的。当时汇率1.25多,比市面上的M&S和邮局要划算。
整个行程花费最后是在275-300镑之间/一人

七、行程策划

八、图片游记

九、攻略总结

十、总体评分

 
以上全部内容和图片请参见:http://www.go2eu.com/bbs/viewthread.php?tid=151318

Read Full Post »

 

1029日伦敦Metro报在25版整版刊出四幅中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的照片。配合这些五花八门的运动会比赛项目照片,文章简述道:“植稻米、滚车轮,还有,哦,放风筝——欢迎来到中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以下简称“农运会”)。”

 

“继北京奥运会的隆重演出后,中国9亿农民迎来了他们朴实无华的运动会。农运会的规模相当惊人——3500名农民角逐超过180个项目,光开幕式就用了16千名表演者。但是农运会的举办地点在福建省泉州,比起一场绝顶的体育竞技,它更像是一场“联欢会”。据新华社声称运动会门票和当地旅游景点门票全部免费,重点是娱乐大众,而非比赛结果。”

 

相较之前英国媒体关于北京奥运正面和负面的连环报道,反倒让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亲切。当我看到这些“滚着轮胎,挑着竹筐,插着稻秧”的画面,我并没有感到有任何讽刺农运会的意味,只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秋天这种农民收获的季节举行这样丰富多彩的运动会是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数亿万农民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不尽然,但有劳就要有逸。这个农运会的主旨就是为了鼓励农民娱乐放松。只有人们体力提升了,心情舒畅了,才有更多能量积蓄到新一年的农业耕作上。我不得不佩服组织者的用心良苦。

 

当然英国人看到这样的照片和报道,可能也就是当一笑话了。他们可能觉得相比北京奥运的投入,这几千农民、几万表演者算什么啊。泉州又是什么穷乡僻壤啊,为什么占中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就不能去首都办运动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农民就该有属于农民的运动会。北京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则是金融贸易中心。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战略地位。而泉州,在中国就属于农业发展中心,在这里开运动会恰到好处。政府能够为了农运会精心设置田径、篮球、乒乓球、游泳、中国式摔跤、象棋、自行车载重、武术、民兵军事三项、龙舟、舞龙舞狮、毽球花毽、风筝、钓鱼、健身秧歌等15个大项、180多个小项,足以证明这份心思绝不输于北京奥运。鬼佬们也该看到,中国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不仅仅展现在辉煌的奥运上,也能体现在平易近人的农运会上。

 

我记得中学那会儿政治课老念叨“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看来最好的例证就是农运会。只不过要让世人不曲解这个“有中国特色”的深切含义,不妄加扣上一党专制的帽子,还有点难。我只希望作为唯一定期举办全国性农民运动会的国家,我们会把真正“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坚持到底。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