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I dreamed a dream

    已经有大概一个月了吧,我一直没有更新读报。不是因为没有中国方面的消息,而是相反,消息很多,很集中——先是5.12一周年,后是6.4二十周年。一个悲剧结束,总有另一个悲剧不断重复上演。对于每一个过来人,都是不愿意被揭开和提及的伤疤。可惜,西方媒体总是那么沉溺于翻旧账,好让他们的受众永远继续对中国的‘民主’‘人权’敌对下去⋯⋯

    消息一:“54日的《独立》在国版以整版篇幅道了"大赦国"中国仍在隐瞒去年四川地震真相的告。文章"512"大地震去即将一年之,中国官方仍没有公布到底有多少孩子遇。有人估,在地震中有一万名学生死亡,八千多个家庭失去了他的独生子女。”

    消息二:《金融时报528表整版文章,分析自"六四"以来20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化,以及中共一党权得以持迄今的因素。文章指出,20年来中共施的一系列旨在自我完善、""并以此抵御民主的改革措施,期而言意味着它无法保持状。”

    ⋯⋯

    日前,有幸见到了一个自称是我读报专栏的粉丝。他说他很喜欢看我读报的‘点’,觉得不论对错,都是自己独特的想法。于是乎,鼓舞了对于政治一知半解的我,终于提起笔,对以上的英国报章发表点浅显的评论。

    纵观这些年的报道,西方媒体对中国历来最关注的话题就是政治经济。其他不过是过眼云烟的花边新闻,在其民众间没有什么深远影响。

    去年曾经在英国掀起了反中共的一个小浪潮。弄得好好一个奥运在西方成了众矢之的。圣火传递到伦敦时,中国激愤的留学生群体与无知的英国‘藏独分子’在街头对峙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而协助导演着整出闹剧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媒体。没有多年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哪有那么多英国人没事就针对中国。外媒总是那副腔调,说我们专政,排除异己。事实上,西方社会还不是一样,不过就是换个法子,愚弄受众,还让他们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功德无量。罪过,罪过。

    说到5.12,一年过去了。当初英媒还跟慈善家似的说我们的政府是如何体恤百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灾区人民所需的物资送到手中。现在,又开始找话柄子了。说我们隐瞒真相云云。人都死了,是多少都是死了。不论是统计上无法精确,还是政府故意隐瞒,都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是,活下来的人。他们如何重建家园,如何再婚生子,如何继续生活。我觉得是个心理正常的读者,应该都希望看到这样的报道吧。但是英国人(其实是媒体)就能那么人面兽心,非要看我们政府承认死了多少人才满意呢?我现在忽然很想知道,当年英国占领北爱时,到底死了多少爱尔兰人。

    再说6.4。我绝不否认,6.4的历史是被掩埋了。即使是我出生在80年,也基本说不出6.4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是后来看了西方的报道才大致了解了事件的原委。不论基于什么考量,我都不会支持掩盖真相的人。就像我无论如何喜欢日本,也不会赞同他们对于抹杀侵华历史的劣行。对自己的国家更是如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旧的历史虽未能得到公证,但是,新的历史却已然在不断谱写。纠缠着过去不放的人,怎么能享受新的生活?诚然对于6.4的受害人和家属,似乎还有理由不向前看。但对于本来就没历经过这一惨剧的人,为什么要为它所累,让外人老指着鼻子说我们的不是呢?好吧,算你公布了历史真相,这一点我谢谢你了。但是请不要在以此为借口,继续干预他国的内政。因为我永远不会因此感恩答谢。

    一谈政治我就怄气。还是说点别的——娱乐,大众文化。

    前些日子,张靓影上了著名的美国脱口秀节目。虽然唱了首中文歌,但后来对谈中,又提及当初是如何喜爱上西方音乐,还清唱了几句Hero,让英国多部娱乐节目的评审Simon Cowell都颇为赞赏。虽然有中国年轻歌手能够打入西方乐坛,引起关注是件好事。但是,说到底,还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说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入。无独有偶。最近热播的《英国达人》节目,也有不少华人媒体频频报道。很多华人(甚至是没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苏珊大妈。可是,英国人呢,他们有几个知道我们日前刚在伦敦举办了C-Star的决选,拥有中国Simon Cowell之称的台湾创作歌手袁唯仁前来担任评委?十分客气的说,肯定寥寥无几。因为根本就没有主流的西方媒体报道。他们对中国音乐/文化不感兴趣。即使有兴趣,也没有影响力。

    我在去年年终读报时曾说过,我是多么渴望看到更多关于介绍中国文化的英国报章,而不是反复政治经济民生这几个主题。但是,这似乎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At least, I dreamed a dream…and dreams do come true⋯⋯

浦点 Shanghai Blues

地址:193-197 High Holborn, WC1V 7BD, London

电话:020 7404 1668/9

网站:http://www.shanghaiblues.co.uk

营业时间:中午12点至晚上12

 

       久居伦敦的华人大多都听闻过浦点(Shanghai Blues) 的名字,我也不例外。虽然久仰大名,但一直未能光顾,因为觉得太高档,是忽悠鬼佬吃商务中餐的地方,不适合我这种普通老百姓。

       一次意外的邀约,我总算有机会尝试被多家英国媒体评为最佳点心(Dim Sim)的浦点餐厅。

       浦点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Holborn主街,金融城Bank和娱乐城Soho都只是几分钟车程,地理位置很是优越。与喧闹的中国城里的餐厅相比,这里显得格外静谧

       吧台和餐厅的装潢十分讲究,漆黑、枣红和幽兰为基调的餐桌、座椅和屏风,配合墙上老上海的招贴画,有一种现代与古典的结合美。服务员清一色的中式打扮。让这里充满了夜上海的小资风韵。

       我们有幸在布莱尔曾多次用餐的包间中享用晚餐。一张圆桌上,透明的夜光酒杯中倒映出红色的烛光,让人还未饮酒却已沉醉。

       签名鸡尾酒(Signature Cocktail有些小贵,大约在8镑左右。我喝的名叫Shanghai Mule,混合了荔枝、酸橙、清酒和姜啤的清爽和浓烈,适合外冷内热的女性引用。

       小酌之后,一道道精美的点心开始陆续呈上。

       首先是所有点心店都会贩卖的萝卜酥。比起我在其他英国中餐厅所吃过的可以说更胜一筹。因为一般的萝卜酥只会有酥脆的口感,但浦点的萝卜酥饼不但酥脆,而且松软,口腔中充满了别样的幸福感。

       上海小笼包,更是一绝!先是它的造型就十分讨喜。每一个小笼包子都盛放在一个小竹篮中,然后再置于蒸笼中。小笼包的底部还有一个圆红萝卜片,让胡萝卜的清淡的甜味渗透在整个笼屉中。抛开竹篮蒸笼,小笼包本身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然而,让我颇为惊讶的是,我连用筷子夹食了两个,皮都完好无损,直至送入口中。要达到这种皮的Q度和嚼劲,从面粉的选用到发酵,绝对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小笼包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肉包子,就是因为里面的鲜美滚烫的汤汁。但一般中餐厅的小笼包,通常在夹食的时候就破了,肉汁都流走了,失去了应有的口感。而浦点的小笼包,制作之精致与精心让它保有了小笼包的本有的精髓。

       小点中还有一道我个人认为很有特色的菜——脆皮豆腐。不同于一般的红烧或是粉蒸的做法,脆皮豆腐是完整地将豆腐的鲜嫩包在略带椒盐味道的金黄脆皮中,彻彻底底的外酥里嫩,入口即化。

       主菜比起点心更具大气。鲍鱼狮子头、龙虾捞生和鱼子抄饭,真是饱尝山珍海味。

       这样的优雅的环境和精致的菜肴,价格当然也不普通。如果说一般中餐馆大约人均10-20镑,浦点的零点恐怕少说也要25-35镑左右。点心通常都在5镑以上(中午较为便宜);主菜在10-20镑不等;定餐(Set Menu55/人,最少6人起,餐单中的选择比较丰富,更适合商务宴席。

        中餐餐饮的标准在英国向来是以廉价著称。老外一提中餐,不是外卖的那几样,就是粤菜的那几道。浦点虽然也是香港人经营的港式餐厅,但菜式中也汇聚了川菜、湖南菜等不同的地方风味。而且最关键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中餐的经营模式。原来中餐也可以是如此有品位的一种饮食体验。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来到国外就舍得花20-30镑(甚至以上)尝试变化无多的英国或欧洲餐,而不愿意多花一分钱享用自己本土的美食呢?想想如果是物有所值,吃得舒畅,浦点,你定将成为越来越多华人的最爱。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餐厅或美食,请别忘记联系我:nekofood@ymail.com

贝尔法斯特酒吧行

        周末去了趟北爱,终于补足了我在英伦版图上剩余的一角。要说北爱的风光,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未免流于平庸了。但是说到酒吧餐饮文化,至少在尔法斯特还是非常盛行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三家个人认为值得体验的酒吧。

 

Crown Liquor Saloon

地址:6 Great Victoria St, Belfast, BT2 7BA

电话:028 9027 9901

网站:www.crownbar.com

介绍:

       Crown Liquor Saloon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旬,原名The Railway Tavern。它不仅标在贝尔法斯特市中心的街道指示牌上,并且当地Historic Pub Tour的首站 ,而且在各大关于北爱旅游生活的书籍中也屡有介绍,可以说是北爱最知名的酒吧。许多游客都慕名来此体验最传统的北爱酒吧文化。

 

酒吧的室内装饰是出自一个意大利的名设计师之手。其中印花的图案颇有东南亚的风格。

 

      酒吧一层是喝酒谈天的地方,人们举杯围着吧台畅饮,完全融入在纷杂的酒馆中。二层是著名的Crown Dining Rooms。与楼下的杂乱相比,这里的用餐环境算是相当高雅了。餐单也很丰富。除了楼下也经营的酒吧餐外,还有正式餐厅的餐单,提供午餐、晚餐、小食和酒水的不同选择。

    主菜大约在7镑左右,还算公道。菜式主要是爱尔兰风味为主,比如Grilled Irish HamBeef & Guinness Pie,是客人们最常点的菜。此外,个人认为Lightly Roast Duckling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不及我们的北京烤鸭,但是略带李子味的鸭子还是香甜可口的。

    需要稍加注意的是,这里的餐厅的晚餐只供应到晚9点。所以要计划好用餐时间哦。

The Kitchen Bar

地址:36 – 40 Victoria Square, Belfast, BT1 4DY

电话:028  9032 4901

网站: www.thekitchenbar.com

介绍:

      The Kitchen Bar建立于1859年,位于贝尔法斯特维多利亚购物广场(Victoria Square)的一角。对面是另外一家名为Bittles Bar的酒吧。

       Kitchen Bar可以说是倍受当地人推崇的一家酒吧。厅内有多部电视即时放送着英国足球比赛,所以一到球赛时分,总是人满为患。餐桌环绕着吧台,主要分布在吧台的左右两侧,虽然嘈杂,但也算太拥挤。

      餐单相对一般的酒吧来说算是丰富了。诸如传统的 Irish Stew,招牌菜Paddy Pizza (KBS – Kitchen Bar Special) Pie & MashLiver & Bacon都值得尝试。不过liver(猪肝)有点腥。价钱比较适中,平均主菜大概在5镑左右,物有所值。

The John Hewitt Bar

地址:51 Donegall Street, Belfast, BT1 2FH

电话:028  9023 3768

网站: www.thejohnhewitt.com

介绍:

    John Hewitt是上世纪北爱的著名诗人。由他命名的这家酒吧坐落在市中心的Donegall大街上。

       酒吧不大,但一进门就可以欣赏到爱尔兰的民间乐团的现场演奏,让整个酒吧有种热火朝天的氛围。酒吧的墙上挂着John Hewitt的画像和各种当地风景的油画,渗透着这里的文化底蕴。

       吧台前总是簇拥着很多当地人,喝着他们最爱的Guinness黑啤。吧台上方挂着的小黑板上写着一些推荐的餐饮。说到‘餐’,其实这里只在晚餐时间提供诸如Irish Stew的小菜。虽然没尝试过,不过就价格来说,2-3镑,真是不能再便宜了。

       吧台旁还散落着几张桌子,但人多的时候,拼桌也是平常事。北爱的居民大多很爱和人攀谈,可能是因为这里很少见到亚洲面孔吧。不过他们的口音可是与英格兰大不相同,感觉有点像美语,但音调更古怪。总之,是一种很切入当地生活的一种体验吧。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餐厅或美食,请别忘记联系我:nekofood@ymail.com

伦敦中餐家常菜馆

说起家常菜,对于英国人来说,或许是fish & chips或者banger & mash;但对于依然拥有中国胃的绝大多数同胞来说,能在伦敦(特别是家附近)找到12家物美价廉的中餐家常菜馆想必是如获至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馋猫neko的御用家常餐厅:


 

鸿(Red Bar & Restaurant)
地址:132 Bethnal green road,London,E2 6DG

电话:020 7729 9954

介绍:
要说我在伦敦东区最常光顾的中餐厅虽然是老地方(主要是因为我馋羊肉串),但是却不能不稍微提下位于同条路上的鸿。原因很简单——很家常,很实惠。

 

可能广告宣传得还不够吧,几乎没什么人知道鸿的存在。我是在一个周六晚上最高峰的时间去的,没有提前预定,里面也就坐了两桌客人。

 

就环境来说,鸿在小型的中餐厅中应该还算中等。楼下还有多间KTV包间,最低消费4小时才100镑,挺适合810人聚会。菜单简单明了,中英文都有。服务员动作也挺麻利。老板当班坐阵的话,还会时不时找熟客攀谈。

 

最让我过目不忘的是还是它的菜价。凉菜35镑,热菜6镑左右,真是不能再便宜了。像我点了两个最家常的宫保鸡丁和蚂蚁上树,量都很足,味道不错,超级下饭,分别才6镑和5镑。米饭是1镑一碗,比较公道。唯独就是酒水饮料有些小贵(人家总要赚点银子的,可以理解)。

 

如果你家或单位在东伦敦附近,有机会可以来鸿吃个家常便饭;或者懒得起锅做饭时,也可以叫个外卖;朋友聚会时可以去K歌,同时饱餐。何乐而不为。

 

贴士:只收现金;有免费停车位。


 

人民公社 Baozi Inn)
地址:25 Newport Court, London,.+OtT WC2H 7JS
电话:b59[i A|   020 7287 6877

介绍:

话说人民公社是我一密友的御用食堂。虽然开业还不到1年,但是已经于去年年底被Time Out评选为London’s Best Cheap Eats前三甲,可见一斑。

 

人民公社虽然门脸不大,但木门旁白底红字的四字招牌即使在繁杂的中国城的一隅依然那么醒目。

 

店铺里面,放眼望去,方桌板凳, 灯笼海报、外加毛泽东画像,一派名副其实的人民公社的景象。餐馆的主题定位是面食,比如四川担担面等。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自然对炸酱面、茄丁面一类面食倍感兴致。

 

面条的嚼劲和弹性都不错,据说是人工擀制的。改良减辣后的招牌担担面,香香辣辣,混合着肉碎,十分可口。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炸酱面的酱汁没有老北京的地道,分量也略显不足;茄丁面味道倒还不错,就是料还是欠了点。

 

如果你在中国城附近上班或者周末跟三两个朋友吃饭,可以尝试一下以面食为主的家常菜馆——人民公社。

 

贴士:人均10镑内。只收现金。

 

除了上面介绍的两家,像南伦敦新开不久的新疆菜馆,还有前几期提及的老地方、东北人家等都是不错的家常菜馆,必有一家可以成为你潜在的家庭御用食堂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餐厅或美食,请别忘记联系我:nekofood@ymail.com

伦敦最佳素食餐厅

虽说本人是彻头彻尾的肉食动物,但当今社会,不论是出于宗教原因还是个人保健需要,素食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那么今天就让neko带大家饱览伦敦的最佳素食餐厅吧。

Food for Thought
地址: 31 Neal Street, London WC2H 9PR
电话: 020 7836 0239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六中午-8:15pm,周日中午-4:45pm
Covent Garden 地铁出来有一间 Marks & Spencer, 旁边的巷子就是 Neal Street。Food for Thought这家小巧玲珑的素菜馆提供的食品很大一部分是富有想象力的沙拉、松脆的炒菜、滑溜的咖喱饭菜(curries)和浓稠的乳蛋饼(quiche)。菜谱每天更换,主菜3-6.5英镑,可外卖。

Carluccio’s Caffe
网站:www.carluccios.com
从前想要品尝到Antonino Carluccio’s的意大利美食,一餐至少得花上35英镑的代价。在这家小咖啡中不仅可吃到同这位名厨的手艺外,店内也提供了新鲜的食材如野菇、香菜等,当然最让人兴奋的是每道餐点约在5英镑左右。此外,全伦敦拥有多家连锁店,可以说是素食者的食堂。

Tibits
网站:www.tibits.co.uk
源于瑞士,在伦敦如今已成功拥有两家分店的Tibits,走的是素食自助餐听的模式。店内时髦又年轻的轻鬆设计,搭配著舒适的座椅和中央一个色彩鲜艳的食物吧台,让经过的人都不免食指大动。你可以选择在店内用餐或是外带。

菜色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沙拉、印度素食、马铃薯、烤饼、披萨等,就是没有肉类的踪影。
此外,这裡也有单点的菜单,像是蔬菜捲、Couscous捲、三明治、甜点、咖啡、茶等饮料。你只要拿个餐盘,选择自己喜爱的菜色,最后到柜檯结帐即可,当然最棒的是你不需要开口说德文,就可吃到美味可口的素食哦!

Tas
网站:www.tasrestaurant.com
这是家土耳其式的连锁餐厅,但提供有实非美味的素菜佳肴,千万不要错过enginar这道菜,是以洋藓和其余蔬菜混上橄榄油制作而成,另外有家乡味道的坚果面包也是本店特色。

Yellow River Café
地址:12 Chiswick High Road, London, W4 1TH
电话:020 7715 9515
以现代红与黄色彩装潢的中、泰餐厅,提供一些素菜的菜单,除了道地的东方口味外,还有令人称赞的服务品质。


Radha Krishna Bhavan
地址:86 Tooting High St. SW17 0RN
电话:020 86820969
南印度的素食大概是全球最好的素菜了,这家印度籍的老板从材料的拿捏到烹调的时间都掌握得很好,许多科钦 (Cochin) 的代表菜都可在此寻到。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餐厅或美食,请别忘记联系

nekonekofood@ymail.com

北京=污染?

415日伦敦Metro报上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中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一边用手捂着鼻口,一边在看似漫天大雪的天气中前行。而这迷茫大雪正是北京4月漫天飞舞的‘杨絮’。

 

照片下的简报还说,在北京有30万棵杨树。所产生杨絮的数量已经使空气质量变得更坏。是污染和沙尘暴以外的又一危机。有关部门已想法设法通过改变雌杨树的性别来阻止它继续制造杨絮。

 

看到这幅照片,起初我也误以为是下大雪。不过4月飞霜,自古就有,没什么稀奇。伦敦去年4月(北京圣火在伦敦传递那天)也曾下雪,所以英国人也应该有所见识。不过说起飘杨絮,这一‘奇观’可能早已成为北京春天的一道‘风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恐怕很难看见。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暖花开之际,漫天的杨絮柳絮到处飘舞,慢慢坠落在地上,越滚越大,变成棉花团一般的小白球。用手一抓,立刻又散开。如果放在手心攥住捏紧,就会变成一小撮面疙瘩,不像蚕丝始终柔软,可以用来编织。我曾试过收集很多很多絮,想做个枕头,结果折腾了几个小时,连做个荷包的量都不够。所以,我从小就觉得絮是很没用的东西。不小心吸到鼻子里,还会不断打喷嚏。骑车走路还会不断被扑面而来的絮遮住双眼,十分危险。

 

不过儿时必定玩心重,虽然觉得玩久了杨絮没什么意思(不像雪可以堆成雪人,或者用来打雪仗),但也没上升到环境污染的大课题。

 

如今北京的空气质量,和80年代比确实要差不少。天也总是灰蒙蒙的。不过显然杨絮不能是罪魁祸首。北京的污染源那么多,什么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层出不穷。这些在我儿时可都没听过。那时候我还住在北京西郊的山里头。每年春天也是漫天飞杨絮,但天还是蓝得不得了,也没见过沙尘暴。这都是从本世纪初,私家车成为风尚才开始愈演愈烈。弄得现在北京已经快成了国际上有名的‘污染城’。去年奥运也是,多少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北京的环境污染。和外国朋友见面聊天,也总少不了这些话题,实在另人生厌。

 

其实就伦敦来说,也没好到哪儿去。一年四季阴天得占了75%。而且著名的‘雾都’这个名头是怎么来的,还不是自英国工业革命时起伦敦就是一煤渣子城。看现在有时难得落个晴天,天也大大不如欧洲许多国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的天蓝。放眼望去,天边也是灰蒙蒙的,能见度不高。伦敦倒是没有杨絮、沙尘暴,但这两年的污染程度也渐渐向北京靠齐。如果只知道嘲笑或指责我们的空气污染,不知道自扫门前雪,早晚都是一个下场。毕竟,地球只有一个。

伦敦美食之川菜馆篇

要说伦敦的中餐馆中除了粤菜馆,就当属川菜馆最多最热门。即使是一般的外卖店都少不了几道诸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川菜。不过要说比较受欢迎的,就让馋猫neko来带大家光顾下面几家餐厅吧。

 

老成都 Chili Cool

地址:15 Leigh Street, London, WC1H 9EW

电话020 7383 3135

老成都是我目前在伦敦最钟意的川菜馆。地处市中心偏北的Kings Cross地铁站附近的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和另一家川渝人家离得很近,以至于最初我经常把它们搞混。后来发现,不论从实惠还是口味上,老成都无疑都更胜一筹。

老成都店面不算大,厅堂呈一狭长的走向。室内有一面玻璃墙和屋顶,外面长满攀援植物,让人感觉很舒适。

老成都的菜式不算多,但是该有的都有。还有一些别处没有看到过的特色菜和小吃,比如冷锅鱼、牛肉粉。我个人认为最赞的菜式有酱香茄条、回锅肉和酸菜血豆腐。京酱肉丝也不错(因为我是北京人),不过就不属于川菜了。

服务的小哥很热情周到。曾有次不小心打翻了啤酒,后来主动帮我们换了台后,还免费奉上了酒水。这在普遍服务水平有限的中餐馆中算是很不错的了。

另外,这里学生还有9折优惠(现金结付)。吃到饱人均也就10出头,很划算的说。强烈推荐!

 

消费:人均1015

评分: 8/10

 

巴山水月 Bar Shu

地址:28 Frith Street, Soho, London, W1D 5LF

电话020 7287 6688

巴山水月的老板邵伟曾经是个读书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来英国后做古玩生意。既然是知识分子,就不能和唐人街那帮大字不识五斗的中餐馆老板同日而语,馆子的定位,也必然高出那些千篇一律、毫无品位的中餐馆一大截子。邵伟不想做餐馆生意,人家的鸿鹄之志是传播中国文化,教伦敦人吃川菜。巴山水月定位高档,善于公关和打造形象,专门聘用了英国《金融时报》中国美食栏目作者扶霞 (Fuschia Dunlop) 作公关顾问。巴山水月的大手笔,显现在餐馆的装潢、摆设、器皿和精美多图的中英文菜单上,这确实不是一个有“唐人街风格”的餐馆,更象一个能在中国看到的川菜馆。据邵伟说除了厨师,花椒、豆瓣酱和泡椒等关键作料也是从中国进口的。此外扶霞还专门对(非四川人的)服务员进行培训,上品尝课,介绍调味技巧和川菜烹饪方法,每道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巴山水月的菜谱选择不多,有点配不上轰轰烈烈的道场。如果不苛求,菜的味道么也不差,除了一些使用较贵原料的“新潮川菜”,还有经典的传统菜式,比如干烧鱼、鱼香茄子、宫保鸡丁和干煸四季豆(这两道是最受老外欢迎的)。我不常去巴山水月,因为价钱比较贵,菜的分量不多、也不需要人教我吃川菜。如果想要舒舒服服、自自在在地吃顿地道舒坦的家乡菜,我不会去这种阳春白雪的地方就好像到了成都,最亲切开心的美食时刻不是金碧辉煌的酒店里的盛宴,而是在不起眼的街边小店要的一碗肥肠粉和一个卤肉锅盔。我曾带没吃过川菜的英国朋友到巴山水月去,倒是很成功,他们对宫保鸡丁和干煸四季豆赞不绝口。可是干烧鱼一筷子也没碰,大概因为有刺,不能爽快地大口吃肉。

消费:人均20镑左右

评分: 7/10

 

 

安瑞斯 (Angeles)
地址:405 Kilburn High Road, Kilburn, London, NW6 7QE

电话:020 8328 3255

安瑞斯是伦敦最早的川菜馆之一,也是我在伦敦吃过的第一家川菜馆。位于西北伦敦2区的Kilburn地铁站附近

餐馆一分为二,一边是川菜,一边是变种自助餐,泾渭分明,互不相干。这种区别从客人的分布也看得出来,进门后往右的,90%以上都是中国人;而另半边厢90%则是鬼佬。

安瑞思装潢俭朴,曾经摆满了透明的玻璃泡菜坛子,有些乡土气息,是个挺实惠的馆子。老板娘人也亲切,特别喜欢和客人攀谈。

从前菜单上的选择似乎比现在多,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菜不知道现在为什么不做了,只保留了大众化的选择,比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水煮牛肉、回锅肉、夫妻肺片等等。安瑞思的凉菜不错,而且允许拼菜,比如可以要半个夫妻肺片,半个红油肚条,很方便。这家的炒菜么,只能说是一般水平,麻婆豆腐做得不大地道。最糟糕的一道菜大概是毛血旺,不伦不类,加了一大堆花菜不说,还有股很刺激似乎掺了汽油的辣味。我个人认为安瑞思的菜普遍偏咸,而且总体水平不平衡。相比近12年内犹如雨后春笋般新开的川菜馆来说,显得没什么特色了。不过如果家住西北或Jubilee沿线,还是可以作为平常光顾的选择的。

 

消费:人均1015

评分: 5.5 /10

 

除了上述推荐的三家餐厅,在伦敦中国城和曼城等地拥有连锁店的红满天也是颇受好评的川菜馆之一。不过我还没亲自尝试过,所以就不好介绍了。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餐厅或美食,请别忘记联系nekofood@ymail.com

谈‘入党’风潮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说,由于过去扩大招生的原因,即使在去年经济开始放缓的时候,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出现困难。今年将有610万大学生毕业,接近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预计明年大学毕业人数将上升到约700万。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毕业人数最高峰。

 

……

 

不过也许会让政府感到宽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加入共产党感兴趣。在一些大学里,大多数学生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大学生中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8%,而1990年党员比例只有1%

 

但是党内人士感叹,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并非是出于对共产党的热爱,而更多是为了增加自己申请工作的资历。在北京理工大学一个毕业生招聘会现场,一名大学生手里摇晃着自己的履历表,上面写着"共产党员"几个大字",显得特别醒目。”

 

从去年年底以来,英国方面关于中国国内毕业生就业难,外地民工失业返乡一类的报章可谓是层出不穷。这回又来了,虽然是老生常谈(因此用了省略号),但不乏‘新鲜’内容——入党。

 

7080年代在国内出生长大的人恐怕有99%都亲身经历过在小学的某个六一儿童节加入中国少先队,中学的某个五四青年节加入中国共青团的历程。但99%人中,估计最多也就5%在大学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然,入党毕竟不像入队入团那么简单,几乎人人都能入。通常入党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良好,思想品德优秀的人。尽管我认为衡量所谓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的尺码还有待考量。

 

我小时候虽然也算‘先进’分子,几乎都是在最早的一批加入了党的预备军。家庭成员从爷爷奶奶那辈儿就是军人党员。似乎加入共产党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不过意外的是,我打小就有三大志愿——一不当兵,二不入党,三不当医生。我妈(军人、党员且当时的职业就是医生)超级不解,多次企图打消我的怪念头,但是我就是坚决不从。原因是:我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里,见过不少真正朴实真诚的军人和党员,像是自己的祖父辈都是如此。而我自认从小就没什么政治思想觉悟,无法与他们等同。如果我加入了共产党,就是玷污了党的纯洁性,所以我决定坚决不加入。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我回头看当时看似可笑的相法,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了。是的,我的确没有加入共产党,而且是因为我儿时这个不知所谓的原因。尽管当时我大学同屋4人中有2个都竞相投入了党的怀抱,而且成功在毕业前晋身成为系里报送的公费研究生。当然我不是说入党就一定会对考研或者找工作有益。但是在中国的大背景下,至少没什么坏处。就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也要有个计算机至少2级证书才好在面试时交待。‘共产党员’的身份也快成为一本证书了,谁让有些国家企事业单位多少还是看重这个。日子久了,这股风气逐渐成了气候,大家也难免不自觉地陷入了‘入党’的浪潮中。报章中的“目前大学生中的党员人数已经超过8%”“大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并非是出于对共产党的热爱,而更多是为了增加自己申请工作的资历”,不就是反映了这一现象。

 

这样看来,我当初没有入党真是太对了。但原因不再是因为我加入会玷污党的‘纯洁性’,而是我加入了,我的纯洁性就会被破坏了。

 

诚然,现在的党员,特别是新党员,已经很难有老一代革命时期的党员那么爱党护党。但是也不是人人都是拿‘党员’当羊头卖狗肉。至少我认识的一些同龄的党员,为人还是很忠厚的,绝对不会成为党员中的‘渣滓’。但是,对于不得已通过‘入党’也好,或者其他途径,才能获得某种利益的社会现实,实在是无奈之极。

 

我想英国读者看到这则文章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入党会和找工作挂钩。而我虽然能够‘理解’,但是心中却更感悲凉。如果能回到儿时我对党的理解,该有多好。

 

 

 

要说做美食达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在银两和体重都不超标的情况,消停了N周的馋猫neko今次将带大家体验英伦的西班牙风味餐厅。

 

Cafe Espana

地址:63 Old Compton Street, Soho, London, W1 6HP     

电话:020 7494 1271

介绍:

这家位于伦敦Soho的西班牙小菜馆是通过同事的介绍慕名前往的。店面还挺好找的,就在Soho的核心大街的一角。店面门脸不大,窗户外贴有菜单,门前的小黑板上也有特价或厨师推荐。

 

我们去的时候还是冬天的一个周五晚上。没有提前预约。到门口时大约是8点,正是人最多的时候。前面还有另外一桌人在门外候座。我们大约在外面苦等了20分钟才得以进门。进门后依然不能落座,在上2层的楼梯上继续等。好在店员热情地送上了免费的白葡萄酒给我们暖身,并且一个劲儿的嘘寒问暖,总算服务周到。大约又过了10分多钟,我们总算得以在楼上的一张台落座。环境不算优雅,但是有一种家庭经营的温馨气氛。我们点了在西班牙菜中耗时较久的海鲜饭(Paella,还有肉丸、起司蘑菇等小菜(tapas)。过了一会儿,小菜先陆续上来了。色泽不错,口味偏重,不过比较合我北方人的口味。而且考虑到在伦敦闹市区能够以45镑的价钱吃到比较正宗的西班牙小菜已经是很不错了。大约又过了30分钟,我们期待已久的海鲜饭也来了。米饭有些干,不过整体算是一锅很实在的海鲜饭,料很足。我目前吃过最好吃的海鲜饭是在去西班牙本土时享用的。在英国,除了下面介绍的连锁餐厅La Tasca,这家就算是OK的。至少从性价比来说,值得推荐。

 

价格:人均10镑起(不含酒水)

贴示:晚上和周末最好提前订位。人多时会排上至少半个小时的队,不过会有免费的白葡萄酒作为补偿。

 

La Tasca

网站http://www.latasca.co.uk

介绍:

吼吼,这家La Tasca不得了了。在全英有70多家店铺,光伦敦就有10家。我第一次在英国吃西班牙菜就是去的这家(Leeds的分店)。后来到伦敦后,在ChiswickCanary Wharf都有试过。

 

这家店的总体装修风格都很统一,属于艺术派,别具一格。小菜价格不算便宜,份量也很少,除了起司烤蒜面包 PAN DE AJO CON QUESO其他不太推荐。主菜个人主推瓦伦西亚海鲜饭PAELLA VALENCIANA)——融合了鸡肉和各种海鲜以及藏红花美味的大锅饭。

 

有些餐厅晚上还有西班牙歌舞表演。客人可以随着音乐一同翩翩起舞。不能经常去西班牙,至少也能隔段时间去趟La Tasca,感受西班牙的热情。

 

价格:人均15镑起(不含酒水)

贴示:请上网查询您当地的La Tasca的地址和订餐信息。

 

Tapa Tapas

地址:Unit 13, The O2, Peninsula Square, London, SE10 0DX

电话:020 8858 6202

网站http://www.tapatapas.co.uk

介绍:

这是复活节期间去O2看演出之前光顾的一家西班牙餐厅。主色调以黑红相间,一种很有格调的感觉。服务速度很快(也可能是我们声明了只有30分钟的用餐时间的关系)。餐单上主要是以小菜为主,平均价格在45镑左右。份量不大,一个人至少要点3道才可以吃饱。不过味道很赞,没有Cafe Espana口味那么浓郁,但是汁很多,很入味。像是肉丸、鸡肉和鱿鱼的小菜,再配合蒜蓉面包,也能让人拥有满足感。

 

价格:人均15镑起(不含酒水)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或地区有什么值得推荐的餐厅或美食,请别忘记联系nekonekofood@ymail.com

 

 

逝者已矣 活人难安

44日,是中国民传统日清明,每到一天,人都会回到故里去墓、祭祀,以怀念故去的人。但是由于和墓地价格狂,引起中国百姓的怒情

当日《每日电讯报,由于中国房价格上,在城市里要想立足之地,已大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但是多普通百姓最后葬身之地都不起。哈尔的一家,墓地每平米价格比豪公寓还贵。在今年人大会上,一些代表抱怨在骨灰盒比,墓地比房子

,国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问题,包括在今年晚些首批福利公墓,其中骨灰盒和墓碑的价格将不超300,一家上海陵推出价99墓穴

,在大多数炙手可的幕地,例如北京的八宝山公墓,一墓穴出租20年的起价每平米7万元人民,

之后,死者家属续费,否将面骨灰被出的侮辱。

高昂的用引起中国普通百姓的强烈不,也解2003年率先入年度10暴利行业”排行榜,此后一直榜上有名。

看到这则报道,想起周末跟妈妈通电话时才提起给姥爷姥姥扫墓的事,不由得心生感叹。

说起中国的清明节和丧葬的讲究,估计没几个西方人说得清,道得明。中国人大多给人一种谦顺孝敬的印象,可能也跟我们的这个传统有关。只不过,如今老外通过报章洞悉到的,不是我们如何孝顺老人,而是亡者如何‘拖累’活着的人。

用‘拖累’这个词,恐怕不少长辈会跳起来说我没良心。但是, 买个骨灰盒比电视机还贵,买块墓地比买公寓还贵,不是有点太离谱了吗?不是子女没良心,对于很多先下连自己生活都周全不了的人来说,在丧葬费和墓地上花好几万块,太奢侈了。再说通过炫耀墓地的豪华与否来显示自己的孝心,也没有真正的意义。人在世时,你多花点心思多花点钱在老人身上还算像话;人都入土了,砸那么多银子在丧葬墓穴上,给谁看呢?让其他来葬礼或扫墓的人知道你多有钱吗?我看倒不如实实在在地给故去的老人上炷香,烧点纸。

从古代开始,就有卖身葬父之说。也就是说,人再穷苦,父母身亡,也要丧葬,即使卖身为奴,也再所不惜。从这点孝敬之情来说,现在的人肯定是不及古人了。但是从对殡葬和墓穴的讲究,那真是‘登峰造极’了。虽说中国地大物博,怎么找块地儿把人埋了就这么难了呢。因为中国人太迷信风水,而风水好的地方又大多已经水涨船高,连个地缝普通人都快承受不起了。譬如,你说它八宝山怎么就好了,埋了几个名人烈士就能给其他葬身于此的人脸上添金了?从科学理论来说,只要墓穴不塌台,骨灰盒不受侵蚀,就足够了。至于将来身后人家把我安哪个林子里,压哪块石头下面,我是不在乎,也没法再在乎了。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在丧葬只花费958镑,墓地只花费573镑。相对一般中国老百姓,他们的收入要高出n倍。这点丧葬费绝对不算是一笔巨资。而我们可怜的亿万中国同胞,就要不断续费,才能人保全家人尸骨;交不起钱,就落个不孝的骂名。总之,死人活人总有不得安生的。我们一代又一代都无奈地掉进了那些利用了孝敬已故的亲人的奸商的圈套里,让他们不断以死人牟取暴利。

逝者已矣,活人难安。这世道不该由英国人来感慨。还是要靠我们当家做主的某些中国人来尽早觉悟吧!